中国文论(宇文所安)

November 14, 2007 on 11:04 am | In 书斋札记 | No Comments

这一个半礼拜,书读得昏天黑地,某日睡梦里,“诗”“情”“理”“辞”“气”“象”……一堆古代文论的词汇在脑中乱窜,真是入书太深。

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的导言里指出此书主要针对的两类读者:“一类是希望理解一点非西方文学思想传统的西方文学的学者,一类是初学传统中国文学的学生”。 我自然属于后者,也可能就止步在这个初学阶段了。

在选取的经典传统文学理论的文本中,陆机的《文赋》着实精致俊雅,较之,对刘勰的《文心雕龙》谈不上喜欢,也许是经学气的缘故。最爱的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空濛灵动的语言,藏着一种难以抗拒的魔力,意无穷,而令人玩味不止,当然这种模糊玄妙的用词,也造成后人解读的困难,分歧争议丛生。于是,诗人觉得它很有味道,而学院派批评家与文艺理论家则感到非常愤慨。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记述一则则看似随意的文学轶事,读来妙趣横生。文人互讥,一嘲,“郑都官不爱之徒,时时作队”(唐代诗人郑谷,官居都官,有诗云:“爱僧不爱紫衣僧”),一应,“秦始皇未坑之辈,往往成群”,其中的机智才敏,让人捧腹。

严羽《沧浪诗话》,禅宗思想的介入,不太喜欢。

南宋及元的通俗诗话,满眼的功利主义,真正俗不可耐。

叶燮的《原诗》, 可谓集大成之作,虽然这个说法可能欠妥,但其对中国诗学全面系统的论述,给人很多启示和触动。

为本书中文译本写序的作者,用哈贝马斯的“批评─沟通─重建” 的文本建构模型,评价此书突破中西文论体系之间的隔阂,提供了一个实现“双向阐发、互见、互识”的、跨文化解读的极佳范例。读完全书文论之余,感触良多。

No Comments ye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XHTML: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