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话文化史(Ruth Wajnryb)

June 6, 2008 on 2:39 am | In 书斋札记 | 1 Comment

Ruth Wajnryb 是澳大利亚应用语言学家,隐约记得三表博客上曾推荐过这本《脏话文化史》(Language Most Foul)。偶然在书店买到内地引进的简体版,让人稍许困惑的是,台湾版的译者嚴韻,内地版封面上印着的则是“颜韵”,看着姓氏的一字之差,不禁心生疑窦,买到的是不是盗版?

脏话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日常生活中人们鄙弃它,视它为低俗粗鲁、缺乏教养的象征,却又无可能将它完全扼杀,于是便鸵鸟般用掩耳盗铃的方式来对待它。选择不登大雅之堂的脏话秽语作为研究课题,让人甚感新鲜,但重要的是,作者并非随性玩票的性质,严谨广泛的论证,详尽深入的分析,综合隐藏在脏话背后的历史、社会、文化、宗教、性别因素,阐述脏话产生和演变的过程途径,《脏话文化史》既堪称一本严肃的脏话语言学研究论著,同时作者的文笔轻松幽默,无一点古板的学究气,加之好笑的实例轶事,给人闲暇时的阅读带去不少会心莞尔的乐趣。此外,脏话的发展演变也折射出不同历史阶段里社会价值观、宗教观的概貌和变化,可见脏话在文化演进史里的一足地位。

书中提到一个现象,出口成脏时,非母语里的脏话通常比母语里的脏话更易出口,因为缺少成长环境所制造的禁忌压力,对此自己有着很具体切身的体会。记得在北京时,常和几个北京室友混迹在一块,学了一个北京话里不太好的字,朋友间常常口无遮拦,但有次在出租车上脱口而出,猛然被同行的北京友人严厉制止,才终于意识到这个脏字的力度,但即便如此,我依旧感受不到这个字的禁忌压力,若不多留一分心又会在公共场合冒失犯忌。

1 Commen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1. 脏话的确是比较有趣的研究对象,光是各地的脏话土语就可以组成一本《脏话词典》呢。

    Comment by 亢蒙 — August 21, 2008 2:55 am GMT-0700 #

Leave a comment

XHTML: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