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帕默克(4)—— My Name Is Red

November 23, 2006 on 12:08 am | In 书斋札记 | 2 Comments

“And since I wanted you to feel as pleasurable the one thing that frightens us —— namely, the metaphysical shudder —— I had only to choose (from among the model plots) the most metaphysical and philosophical: the detective novel.”

—— by Umberto Eco, from Postscript of “The Name of the Rose”

作为2003年都柏林文学奖IMPAC的获奖作,在帕默克被翻译成英文的六部作品中,对《我的名字是红》的期待是最大的。果然,读到小说四分之一的部分,已经有种拍案叫绝的兴奋,从目前读到过的四部作品来说,个人以为,如果有兴趣了解帕默克,《我的名字是红》和《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这两本也许是不容错过的。前者可被认为是作者小说创作上的一部巅峰之作,而后者,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了解伊斯坦布尔、了解土耳其历史和文化的佳作。

winner2003.jpg

Orhan Pamuk receiving the Waterford Crystal Trophy from Cllr. Dermot Lacey, Lord Mayor of Dublin and Patron of the Award, June 2003

回头来说说《我的名字是红》。小说的主线是一个侦探故事,有两个待解的谜团:一,两桩谋杀,伊斯坦布尔四大微图画师中的一位 Elegant Effendi 被害于一口枯井中,受苏丹之命、负责绘制一本书的长者 Enishte Effendi ,即小说中青年Black的姨父,在某个傍晚被害于无人的家中;二,Enishte Effendi 受苏丹之命绘制的这本书,无人知晓,充满神秘的色彩,而书中已经绘制好的最后一幅画被凶手偷走,因此,画的内容,成为Black追查的另一个真相。

在追查凶手和失落的画这条主线之外,Black和Enishte Effendi的女儿 Shekure的爱情,是小说的一条副线。在外流亡了十二年的Black,并没有忘记青梅竹马的恋人Shekure,当他被姨父Enishte召回后,重遇了因丈夫出征失踪四年未归而寡居的Shekure。经过一番努力,Shekure终被法官获准离婚,带着与前夫的两个儿子,和Black结合。

在侦探和爱情故事的外壳下,小说真正探讨的对象是绘画(Art, Painting),里面涉及到西方和东方、传统和现代的冲突。在伊斯兰的传统里,画师画的,不是肉眼看到的,而是意念(Mind)或记忆(Memory)中的世界,因此画师笔下的人物,是平面的、模式化的、集体意识的,不具有个人(personal)特性的。画师的使命,是描绘出上帝(Allah)眼中的世界,由此派生出一个观点,当画师年老失明后,他笔下的画,也许更接近上帝看到的世界的模样。

到了十六世纪,商业的往来,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绘画的传入和影响,强调画家的个人风格,强调作品的个人性,强调描画通过肉眼看到的真实的世界,尤其是透视法(Perspective)的运用。这种新的绘画理论,对伊斯坦布尔的画师来说,是一种异端(heresy),可是苏丹命令Enishte召集画师,用这种新的绘画技法,绘制一本书,使这些画师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在东方或西方、传统或现代之间的残酷选择。其中,虔诚的老画师,也是伊斯坦布尔画师的首领,Master Osman,当他预见到传统将会被取代、随之没落的趋势后,照前辈的做法,毅然决然的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从小说的整体构成来说,我个人的感觉,它有很多,不敢说模仿,但起码是和艾柯的《玫瑰之名》相通的地方,但在内容和内涵上,它比《玫瑰之名》更集中,线条脉络更为清晰,结构也更严密,使读者更容易抓住侦探故事背后小说要表达的核心。除了对绘画的讨论,小说在伊斯兰宗教、传统、文化、艺术、历史等方面,也为读者勾勒了一幅具有多层次丰富含义的十六世纪伊斯坦布尔的图景,确实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杰作。

但是,在小说深度和广度以外,另外一个特别让我叫绝的一个地方,是小说多重叙述主体的使用,刚开始阅读时,真让我有种精神分裂的崩溃。小说共有59个章节,每一章的标题,通以“I am / I am called / I, ”的形式,后面跟出本章内以“I”的视点来进行叙事的叙述主体,比如Black、Shekure、your beloved uncle,因此,每开始读一个新章节,就必须转换一个视角,刚开始不适应时,常常会受到上一章留下的惯性影响,混淆两个不同的叙述主体,读到中间,才发现现在的“我”已经不是上一章的“我”,令人发晕。

除了人物,树 a tree、金币 a gold coin、红 red、马 horse 等,也在相应的章节以叙述主体而出现。这些章节,虽然在情节的发展上,独立于外,但是作为小说主题的另外一个说话的声音而存在,语言时而机智幽默,时而讽刺嘲弄,读起来另有一番乐趣。

运用多重叙述主体,更妙的一个地方在于,因为故事中的谋杀情节,使凶手以两个不同叙述主体身份出现在小说里,部分章节以其真实的名字出现,部分章节以“I will be called a Murderer”为标题,但是在这两部分章节里,没有任何直接的暗示或信息泄露出凶手身份,甚至凶手以Murderer的身份,向读者提出挑战:If I do have a style and character, it’s not only hidden in my artwork, but in my crime and in my words as well! Yes, try to discover who I am from the color of my words! 由于在凶案的调查中,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凶手被限定在剩下的三个画师里,因此,这段挑战很自然将对绘画风格的讨论的主旨融入其中,也是小说构思之缜密的另一个佐证。

小说中塑造两个主要的女性,Black的恋人、妻子Shekure,为Shekure和Black传信的犹太女人Esther,而最后一章,以Shekure为叙述主体来讲述故事的尾声,从文学中女性角色这个角度,也有很多分析的可能性。

n121080.jpg

2 Comments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1. 我觉得可以把你的书单当作一个reading list…
    真佩服你!

    Comment by — July 8, 2007 5:06 pm GMT-0700 #

  2. 这本是今天刚从图书馆找到的~~ 封面有点不一样~~ 呵呵~

    也是在地铁上翻了前面的几章,目前为止喜欢这本书多过Istanbul…

    看第二章的时候,我就在想,好像在玩杀人游戏一样,给每个人机会叙说,辩解,然后我们读者就是警察,看能不能找到凶手~~ 嘻嘻~~

    我会喜欢的题材,谢谢推荐!

    Comment by — July 10, 2007 3:20 pm GMT-0700 #

Leave a comment

XHTML: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