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定的悲剧——Leben der Anderen,Das (2006)

February 24, 2007 on 8:48 pm | In 影音杂陈 | 1 Comment

lives-of-others-poster.jpg

德国导演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去年在各大电影节上获得的成绩着实令人瞩目,乍看之下,影片的主题似是以八十年代民主德国(DDR)国家安全部(Stasi)窃听监视民众的这一历史题材,来揭露和批判社会主义极权制度残酷卑劣的一面,可是看完影片,我宁可把这个大主题抛在一边,而去细细品味里面对特工Wiesler人性的刻画,对人可能为善这种温情理想主义的坚持。

主人公Wiesler,曾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特工,现已退居二线,转入情报人员的培训工作,影片开始不到十分钟,刚刚结束上课的Wiesler,受领导之托,重新出山,负责监听右翼剧作家Georg Dreyman 的家。在剧院里,当Wiesler用望远镜第一眼看到舞台上正在表演的女演员Christa——作家Dreyman的同居女友时,人物的悲剧命运已经确定无疑,对大多数有经验的观众来说,这个开场俗套毫无新意,一名特工爱上他窃听的对象,结局可想而知,这名特工为了保护他暗恋的女子,背叛了他原来的阵营。政治和爱情(与性)的矛盾冲突,是一个被文学、电影、戏剧各种艺术形式一而再重复、再而三重复到烂的主旨,如果“The Lives of Others”也是仅仅停留在爱情激发出人性善良的一面上,那它不过是一部二三流的讨巧商业片,但是它不是。

lives-of-others-1.jpg

影片围绕的核心是Wiesler的转变,一个原本尽职尽守、冷峻专业的特工,如何一步步对上司隐瞒实情、在报告上作假、最后偷偷转移掉作家家中的打字机来掩护他的安全,这样一个从心理到行动上的变化,它的可说服性,是整个故事的关键,也是最有可能爆发争议的地方。影片不遗余力深入多个层面,为观者提供了可能促使Wiesler转变的各方面动因。其中最初始也是最主要的因素,当然是Wiesler对Christal类似一见钟情的爱情火花,其次,Wiesler 窃听的对象是一对作家演员夫妇,包括Dreyman的作家朋友Jerska和Houser,简单的说,艺术是推动和改变人类社会的一种力量,在窃听这个以作家为主的艺术家群体的过程中,Wiesler读到Brecht的诗歌,听到钢琴演奏的《一个好人的奏鸣曲》(Die Sonate vom Guten Menschen),他的心灵也许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艺术的感染,从而被激发出压抑已久的人性温情的一面。

再次,极权者虚伪冷血的真实面目,使Wiesler 开始质疑自己曾经忠实的信仰和工作。堂堂部长利用职权占有Christal的身体,上司Grubitz对生命冷酷的漠视、对权力的贪欲和利用权势把下级玩弄股掌之间的残忍等等,无不让Wiesler 感到极权制度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荒谬和自我安全感的永久缺失。此外,在窃听过程里,Wiesler 通过Dreyman 撰写的一篇关于“东德自杀人数调查”的报告,接触到另一面的真相,在电梯里面对小孩的质问,无以对答,这些因素在Wiesler身上发生的综合作用,使“The Lives of Others”有了不寻常的耐人之处。

donnersmarck_500.jpg

事后查了一些这部影片的相关资料,扮演Wiesler的演员Ulrich Muehe 出生于东德,曾经受到Stasi的监视surveillance,甚至成为他们特殊名单speical list上的一员,其含义是,当DDR发生内部政治危机的时候,这些特殊名单上的人将会被送到一个集中营隔离起来,防止他们扰乱政局。两德统一、Stasi 秘密档案被公开后,实际上有不少东德人并不愿意去调看这些纪录,因为里面可能涉及到朋友、邻居、或者身边的人,就是当时受命监视或窃听自己的人,而Muehe 是少数之一,第一时间要求查看自己被监视时留下的档案,在获知真相的同时,也陷入痛苦的心理挣扎。

与“The Lives of Others”的故事内容相比,我忽然觉得,Ulrich Muehe 本身的这些经历,是不是更加惊心动魄、更富戏剧性呢?在采访中,von Donnersmarck 还提到Muehe 档案里两条非常可笑的纪录,一条是:(这家伙有很多男性访客,他一定是个同志)This guy–so many men are visiting this guy, he must be gay,还有一条是:(看,有很多女人到他这里来,我断定,这家伙是个采花高手)Look, there are a lot of women going in there, I mean this guy is really quite a womanizer. 很明显,影片回避了这些对极权制度直接的嘲讽和控诉,而选取政治——爱情——性善这样一条传统感伤的叙事线索。

故事的结尾,因证据不足,Stasi 撤销了对Dreyman的监视,但Wiesler 由于没有完成任务,被上司降职到信件检查部门,每天负责拆信。柏林墙倒塌后,Wiesler 成了一名邮递员,Dreyman 在自己的档案中,发现打印机失踪的真相,创作了一本小说,名字叫《一个好人的奏鸣曲》。当送信的Wiesler路过书店,被Dreyman的新书广告吸引,走进去翻开书的扉页,却看到自己在Stasi的编号:献给“HGW XX/7”。这样一个完整的故事,从现代先锋电影的角度看来,可能显得平淡落伍,同样,这个理想美好的结局,也可能会遭某些犬儒主义者的嗤之以鼻,但它却实实在在唤起人心底一种温暖的感动。我比较能够认同导演的一种说法,讲一个阴暗的故事并不难,正如对演员来说,演一个无情的角色很容易,有一百亿种表现无情的方法,但要演一个讨人喜欢的角色,对演员来说却是最困难的一件事。“It is so easy to tell a dark story. It’s just like for an actor, it is very easy to play an unsympathetic character. There are 10 billion ways to be unsympathetic. To play a likeable character is the hardest thing an actor can do.” 当无论主流还是艺术电影,都在不停的挖掘人性邪恶、弥漫着悲观绝望情绪的时候,让人会忍不住发问,到底哪里出了错?起码,作为大众传媒的电影,也许可以多给观众一点诚恳的希望呢(比如今年的另一部热门“阳光小小姐”)。

lives-of-others-2.jpg

影片的叙事手法非常朴素,没有任何花哨的技巧,镜头简洁干练,没有拖泥带水的赘述,也可说是德国人谨然作风的一种体现,对故事进展的急缓把握,张弛有度,两个小时多的影片,像一锅慢慢熬出来的浓汤,越到后面,味道越足。电影配乐在烘托紧张刺激或营造轻柔抒情的气氛上,控制适度,而最大的亮点,无疑是男主角Wiesler的扮演者Ulrich Muehe,他不多的脸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把一个坚定隐忍、内敛沉默、冷静谨慎的特工人员,演绎得入木三分,令人动容。一成不变永远把双手插在外套的口袋中、身体紧绷直挺的走路样子,目不斜视却时刻保持警觉的眼神,合体紧身的夹克和拉拉链的动作,更有着强烈的暗示性,他要求接班的同事准时无误,他努力压制内心的情欲,却逃不过偶尔的失神,他渴求女性的温存却遭钟点妓女拒绝,黯然失意,他读到Dreyman新书时精神上感到欣然的慰藉,Ulrich Muehe 将 Wiesler 复杂微妙的内心表现的丝丝入扣。

在Wiesler转变的主线之外,作家Dreyman的转变可能不太易察觉,虽然一开始他就被Stasi 认定为右翼作家,对文化部长的禁演威胁,表现出一幅凛然无畏的样子,但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很善于明哲保身的作家,比如他要求朋友送他的生日礼物里不准送书,因此,Stasi 一直找不到证据定罪他,才找了Wiesler帮忙,而Dreyman也旦旦相信,自己是个识时务的作家,不会遭到Stasi的监视和窃听。但是老作家Jerska的自杀,给Dreyman带来的震动,可以视为一个转折点,他终于选择挺身而出,发生另一种声音。如果说人的变化(Change)是“The Lives of Others”这部电影的主旨,那么影片对这种变化一直寄予着美好的希望。

不过,女主角Christal的转变,就让人觉得有几分奇怪了。她之前为了Dreyman的戏不被禁演,而出卖自己、与部长发生关系,之后在Wiesler的审问下,却轻易供出打印机的隐藏地点,最后因告密一事败露,仓皇离家,撞向迎面来的卡车自杀身亡,不知道是否如朋友所言,影片导演在对女性的处理上存在问题,还是别有他因,总之,Christal 的性格逻辑上跳跃突兀,前后矛盾,漏洞较大,是整个电影的一个不小的瑕疵。

lives-of-others-das-leben-der-anderen-poster-0.jpg

1 Commen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1. update的速度好厉害:)

    Comment by parislulu — February 25, 2007 10:55 pm GMT-0700 #

Leave a comment

XHTML: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