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英美文学盘点

January 4, 2011 on 5:08 pm | In 书斋札记 | 2 Comments

阅读在欧美人的假期生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无论是合家团圆交换礼物,还是享受阳光沙滩的浪漫度假,都少不了书籍相陪。于是,有什么好书值得阅读或适合送礼,便成为岁末书商、媒体与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趁着年终这股购书热,让我们回顾一下过去一年中英美市场备受瞩目的各类图书。

媒体榜单上的热门好书

无论乔纳森·弗兰岑的新作《自由》(Freedom)是否担当得起“世纪小说”(the novel of the century)这一盛名,它都是2010年英语文坛最轰动的一本书。故事讲述了一个典型中产阶级家庭里每个人经历的成功、失败、情感危机、理想破灭等种种起落,揭示美国人真实的生存现状。虽然落选美国国家图书奖,引起不少哗然,但在年底的盘点中,《纽约时报》、《时代》杂志与《出版人周刊》均将它选为年度好书之一。

与《自由》同列上述三家媒体好书榜单的是知名度不算太高的詹妮弗•伊根(Jennifer Egan)的《恶棍来访》(A Visit from the Goon Squad)。这是本带有相当实验色彩的小说,全书共十三章,围绕一位老去的前摇滚乐手兼唱片监制与他年轻、染有盗窃癖的女助手,讲述了十三个独立又彼此关联的故事,每章的主人公与叙事视角各不相同,时空跳跃,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跨越至未来的2020年,从幽默反讽到大胆的运用幻灯片,伊根通过不同的叙述口吻,捕捉我们每个人心底自我毁灭的暗流与渴望救赎的人性本能,在艺术与音乐里逃避时光的无情流逝。

另一本值得一提、颇受读者与媒体好评的小说是爱尔兰女作家爱玛·多诺古(Emma Donoghue)的《房间》(Room)。该书入选布克奖最后决选名单,处理的题材与作者以往的作品截然不同,是爱玛·多诺古本人突破性的一部作品。小说写一个五岁的男孩,自出生那刻就与母亲被关在一个十一英尺见方的房间里,写他如何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里成长,写他与母亲在成功逃出禁锢后如何适应外面的新世界。整个故事从男孩的视角展开叙述,天真单纯、充满想象力的童言,赋予这个幽闭阴暗的故事一种圣洁的光芒,给人从未有过的全新阅读体验。

非虚构类作品方面,创作力旺盛、有朋克教母之称的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于2010年初出版的回忆录《只是孩子》(Just Kids),叙述她与艺术家Robert Mapplethorpe之间的友谊爱情以及六七十年代纽约波希米亚式的生活,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最佳非虚构作品。

从事科学报道的新闻作者瑞贝卡·斯克鲁(Rebecca Skloot)撰写的《海瑞塔·拉克丝不朽的生命》(The Immortal Life of Henrietta Lacks)一书,追溯一名1951年死于宫颈癌的黑人妇女,医院在未知会并得到她许可的情况下,擅自从她体内取得细胞样本,经过实验室培养繁殖,将其命名为HeLa细胞,这种细胞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被广泛用于各类医学研究,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有关医学伦理的讨论与争议。这本书位列亚马逊网站年度好书的榜首。

冷门频爆的文学奖

如果说文学奖的一大功能是鼓励创作、把被主流忽视的好作品好作家带到读者的视野内,那么今年英美两地的几大文学奖的确给了读者不少的惊与喜。年初,普利策奖把最佳小说颁给一本由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出版社出版、在2009年只售出了15000册的冷门小说《修补匠》(Tinkers),这冥冥中仿佛一个信号,暗示了2010年将是一个黑马之年。

现年六十八岁的英国犹太作家霍华德·雅各布森(Howard Jacobson)不是文坛的新面孔,在《芬克勒问题》(The Finkler Question)之前,他已出版了十本小说,享有很高声望,也曾两度入围布克奖初选名单,但总是与重大文学奖项无缘。当他凭借这第十一本小说摘得今年的布克奖时,一方面大出人们意外,另一方面也让人禁不住发出“终于轮到他了”的感叹,连雅各布森自己都坦言,他等这个奖已经等了很久。《芬克勒问题》以三个老鳏夫为主人公,探讨男人之间的友谊与失落、放逐与归属,反映犹太人在当代伦敦的处境。评委会主席称赞这是“一本非凡杰出的作品:非常好笑,同时又非常慧黠、非常悲伤、非常细腻和敏锐”。这是1986年以来第一本获得布克奖的滑稽小说(comic novel),它也使雅各布森成为继威廉·戈尔丁后最高龄的布克奖得主。

类似媳妇熬成婆的故事亦发生在大西洋的另一边。美国国家图书奖把小说奖的桂冠授给一位从事文学创作三十载却一直悄无声息的作家贾米·戈登(Jaimy Gordon)。《暴政之王》(Lord of Misrule)是她倾注了十年心血的一部作品,描绘七十年代美国西弗吉尼亚州赛马的世界。养马人为挽救濒临凋敝的马房,企图用四匹良驹在赛马场上骗取奖金,然而在人们虎视眈眈的眼睛下,任何秘密都是藏不住的。“这是一本关于运气、勇气、富有闹剧色彩的赛马小说”。

与美国国家图书奖不约而同,加拿大最重要的文学奖之一吉勒奖(Scotiabank Giller Prize)评出的获奖作亦是一本由独立小出版社出版、之前鲜为人知的小说《多愁善感的人》(The Sentimentalists),它是文坛新秀约翰娜·斯基伯瑞德(Johanna Skibsrud)的首部小说作品。故事讲述一个女儿透过挖掘父亲在越战中的经历、试图更好的去理解她与父亲之间的关系。

翻译小说中的拉森旋风

随着千禧三部曲终结篇《直捣蜂窝的女孩》的问世,瑞典作家史迪格·拉森(Stieg Larsson)的这套遗作成为一百七十年以来,除哈利·波特外,美国人最趋之如鹜想读的书,这在向来对非英语读物兴趣寥寥的美国出版界堪称是个奇迹。千禧三部曲以一名揭露丑闻的中年财经记者与一个另类乖僻的天才少女为主人公,从第一部《龙纹身的女孩》里两人联手破获一桩家族秘辛,到终结篇里为追查少女的身世而牵扯出政府内部的一个秘密组织与阴谋,三集小说一集比一集精彩,在英美两地,无论精装本、平装本还是电子书,都长居畅销榜不落。

可惜的是,拉森本人没能看到千禧三部曲风靡全球的盛况。他的过早离世留下更多议论的话题。2010年,他的生前好友柯多·巴克希(Kurdo Baksi)出版了一本回忆录《史迪格·拉森:我们在斯德哥尔摩的日子》(Stieg Larsson: our days in Stockholm)。而据闻,拉森多年同居女友艾娃·盖布尔森(Eva Gabrielsson)的回忆录也将于2011年夏天问世,看来这股拉森热还将继续燃烧下去。

汉斯·凯尔森(Hans Keilson)是一位已百岁高龄的荷兰作家,他是德裔犹太人,纳粹期间被迫流亡荷兰,住在阿姆斯特丹附近的一座乡村,一直以行医为生。《低调的喜剧》(Comedy in a Minor Key)与《对手之死》(The Death of the Adversary)是他分别创作于1947年和1959年的两本小说,前者是首度翻译成英语,后者曾有一个1962年的英译本,但已绝版。虽然是旧书新译重版,却收到不俗的反响。《纽约时报》在书评里盛赞这两本描写二战中犹太人故事的小说是“杰作”,赞誉汉斯·凯尔森是位“天才”。

(for《上海壹周》)

2 Comments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1. 好多,受教了,好多书都没看过,有空一定看下~~~

    Comment by 读书人 — January 9, 2011 6:09 am GMT-0700 #

  2. lily,你好,我是一家出版社的编辑,但苦于英文水平有限,对英文原版看起来很吃力。无奈之下,向你求助,想请教你一个问题。请问你看过《the family》这本书吗?你怎么评价这本书?能简单给我说一下吗?谢谢。
    期待着收到你的邮件,万分感谢。

    Comment by carol — January 9, 2011 8:38 pm GMT-0700 #

Leave a comment

XHTML: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