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书·周末

June 10, 2007 on 7:51 pm | In 书斋札记 | 2 Comments

折腾了一个礼拜,终于搞定月底去纽约的计划,MoMA、Guggenheim、Met,还有一个Jewish Museum看着也不错,不知道有没充裕的时间去。

周末很清闲,看了几本杂书:

俄国作家尤金·扎米亚京的反乌托邦小说《我们》,去年读Orwell的《1984》,被狠狠地难受到,自此对这类反乌托邦小说有一种惧畏,失去阅读的兴趣。后来无意在别处读到《我们》中的几个片段,感觉和《1984》不太一样,没有后者那么强烈的集权压迫与政治意识,更倾向对普遍人性的思考,小说构想了一个几百年后完全被理性和数字操控的人类世界,主线故事围绕爱情(人的返祖现象)展开。相比之下,《我们》的幻想成份更多,对现实、政治的洞察批判不如《1984》那么犀利沉重,但作为小说而言,也许赏读性更高。

京剧艺术家盖叫天先生的《粉墨春秋——盖叫天艺术经验谈》,《戏剧报》1959年编辑整理出版的老书。我对京剧一窍不通,曾经对自己心生疑问,应不应该提高一下艺术审美,学会欣赏这门国粹,但后来惰性渐长,不了了之。不过倒是很喜欢读老一辈京剧艺术家的书,喜欢看图片里他们的扮相,着实惊艳。《粉墨春秋》一书可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回忆在科班学戏、跟班唱戏的往事,难以想象的艰苦贫困,老人家娓娓平和的语气,令人油生敬意;另一部分,回顾总结学习京剧表演的要领、训练的过程等等,这些朴素直接的艺术经验里,常常也包含着某种人生或生活的道理,使人受益匪浅。

礼拜六Palo Alto的Book Sale,合意的书不多,极目四寻,只淘得几本凑凑合合。中午闲来翻看其中一本,李安《喜宴》的剧本,那是没有经过James Schamus加入后修改的原本,与最后的电影有一些出入。就此作者冯光远在前言里做了说明,不过有一点他好像没有提到,却给我印象颇深。原本喝喜酒一场里,没有李安Cameo的那句台词“the result after five thousand year’s sexual depression”,影片中,多了李安的这句点睛之笔,在本来同性恋的题材里,加入对中国性文化的探讨,拓展了整部电影的视角,不可小视。

2 Comments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1. hehe,欢迎来NYC!

    Comment by Nan — June 11, 2007 7:12 pm GMT-0700 #

  2. 你在nyc呢?有时间去找你啊:)

    Comment by Lilyppbb — June 11, 2007 9:06 pm GMT-0700 #

Leave a comment

XHTML: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