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地图
May 12, 2006 on 11:56 pm | In 书斋札记 | 1 CommentRobert Levine’s A Geography of Time是一本兼涉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书,作者在书中列举讨论并分析了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甚至不同城市的人,他们各自迥异的时间观。比如,对习惯于clock time如同空气一般的我们来说,很难想象在这个世界的其他一些地方,有另外一种无时钟存在的event time,主导着人们的生活。作者描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在中非一个叫布隆迪的国家里,人们的生活作息以季节的变迁为时间的标准,在农业耕作上,旱季收成、雨季耕种,在日常生活里,如果要和他人约定一个时间,他们会习惯说,明天早晨奶牛出来吃草的时候见,“I’ll see you tomorrow morning when the cows are going out for grazing”,或者说,在奶牛到溪边喝水的时候(“when the cows are going to drink in the stream”),意思则是一天的中午时分(“meet in the middle of the day”)。对布隆迪人来说,约会的时间不是一个准确的时间点,只是一个大概的时段,迟到或早到一个小时并不要紧,对等待的一方而言,既然有约已定,那对方一定会出现。然后到晚上,他们用“who are you” 表示a very dark night,用“when nobody was awake”、“when people were beginning the first period of their sleep”或者“almost the morning light”等等可触摸的形象去定义不同的时间段。这些可爱的标记时间的方法,无不透露出人类之无穷的原始智慧。
时间,不只是简单抽象的圆盘上的十二个刻度,也不全是我们所以为的一种绝对的生活规范。在这本《时间地图》里,作者提供了很多不一样的有关时间的故事,让读者发现,原来我们认定的这个时间观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在不同的地域文化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有着与我们全然不同的对时间的理解:比如并不是全世界的人都认为“时间就是金钱”是真理,比如在大吉岭喜马拉雅列车上写着两句有趣又极富深意的话:“’slow’ is spelled with four letters; So is ‘life’. ‘Speed’ is spelled with five letters; So is ‘death’”,比如在某些地区的语言中,没有“时间”这个抽象概念,像缅甸北部的Kachin人,他们的语言里没有“time”相应这个单词,只有像“na”表示一段长的时间、“twang”意思一段短时间、或者“ta”指春天的时间,如此这类具体的描述时间的词汇。
另外,作者还追溯了计时器在人类历史上产生发展的过程,和clock time机械时间的统一标准化进程,其中比较让人惊讶的是,我们今天习惯认定的这个几乎全球统一的计时系统,其实不过只经历了大概一两百年的时间,1870’s,美国不同的火车站间仍没有统一的时间标准,纽约的Buffalo车站有三个闹钟,分别显示Buffalo的当地时间和经过该车站的两条铁路线的时间,到1880年,全球的时区从70个减少到50个,科学家们还在为标准化时间的推行和改善进行讨论。这个世界的历史真的很长,而我们真的太过渺小,很多我们以为已经是稳定到天长地久的东西,放到历史的长河里,才发现,原来是那么短的一个瞬间。当然一百多年以后的我们,也可能根本想象不到,在时间标准化提出的最初,曾遭到过怎样激烈的反对,甚至搬出上帝来要求回到自然的时间,“Preserve God’s Natural Time”,真是一个很可怕的口号。不过从这些反对里,我们了解到一些其他人看待时间这个概念的不同视角,然后反作用回来,让我们对我们自己所理解的“时间”,增加了一番新的别样的认识。
结束了第一部分比较理论的有关时间概念的论述,在该书的第二部分,作者引用相关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实验调查结果,探讨了更为实际的时间和生活节奏的问题,而第三部分里,针对我们从一个时间文化进入到另一个时间文化时,该如何去学习和适应新环境里的时间节奏,作者给出了一些亲身经历后的忠实的建议。其中有两个很有意思的发现,是比较出乎我们一般的stereotype的。其一,在生活节奏与健康、财富快乐、及社会关爱度的关系上,生活节奏快的人,心脏病的发病机率高,对健康较有害,生活节奏快的地区,经济活动活跃,人拥有的财富较多,生活比较容易快乐幸福,当然并不绝对,不过这两项的结果与我们通常认为的还算比较相符。但在第三项上,生活节奏快的人,是不是比较少时间关心周围的人,而生活节奏慢的人,会不会比较有闲暇关爱身边的人,在调查的美国四大地区三十六城市里,比较出人意料的是,生活节奏排名靠后的九个加州城市,在社会关爱度的排名上同样滞后,而最有社会关爱的城市Rochester,其生活节奏的快慢度排在三十六城市中的第九位,属于快节奏的城市之一。看来,有没有时间关心人,和有没有心去关心人,完全是两码事,从这个结果看,加州实在是个蛮烂的地方唉。不过生活节奏第三快的纽约,其社会关爱度倒数第一,倒正是符合了我们预想中的结果。
但是,在生活节奏和健康的关系上,日本是一个例外。以心脏病的发病率来看,日本并不是一个心脏病高发病率的国家,但日本人的生活节奏之快是世界闻名的,除了饮食的因素以外,作者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造成这个反差的原因,给其他快节奏高心脏病率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提供了一些调整的空间和可能,去改善生活节奏和健康之间的那种恶性关系。
在书的开篇前言里,作者提到,他在巴西当客座教授时亲身经历的时间文化差异,引发了他对时间地图这一研究的巨大兴趣,在书的最后一节,作者重回到自己,在结束了十二个月的环球旅行,体验了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时间文化之后,回到自己生活工作的加州州立大学,重新融入到那个自己最熟悉的时间文化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循环重复,而是一个经过多次时间文化洗礼后对自我对时间的重新认识,所以在全书的最后一句话,作者很有感触地写道:“But I do know that my time has been just a little more my own ever since.”
阅读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就像蔡康永形容的,放弃阅读,就好比自愿选择一辈子在黑暗的隧道里。因为阅读带给我们很多不一样的风景,但是,看近千山万象,阅遍古今中外,最后必将返回到自身,回到最初的起点,也是最后的终点,我自己,这是阅读和其他消遣不太一样的地方。就像《时间地图》一书的作者,通过对人类时间文化的研究,从学术上,给社会学心理学的领域增添了一项研究成果,而对作者本人,从自己最习以为常的时间文化里抽身出来去回头审视它,看到其更真切的面貌,获得更深刻的感悟,是一种精神上自我的升华。所以,“And the end of all exploring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started/And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by T.S.Eliot, The Four Quartets),从阅读中获得的这种对自我的反思、深省和提升,是电视电影永远无法让我们实现的,因为,在强迫的影像面前大脑只能是消极被动的。所以,多阅读一点,多一点人阅读,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少愚蠢一点,这真的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1 Commen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
我觉得你最后一段写的真好!^-^
这本书也看起来很有意思的说。
Comment by tension — May 13, 2006 10:32 pm GMT-0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