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以武(老威):中国底层访谈录卷二──民间访谈录
October 14, 2008 on 1:07 pm | In 书斋札记 | No Comments老威,诗人廖以武的化名,借此来争取书在国内出版,名字背后的曲折,预示了这本书面临的命运。就此书版本,叨叨几句。《中国底层访谈录》的时间跨度从1990年至2001年,整理成稿的有七十余篇。1999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经作者大量删改的“洁本”,名为《漂泊─边缘人采访录》,收录部分访谈。2001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底层访谈录》六十人本,分上下两册。这两本书问世不久,便引起官方注意,很快被查禁。一来由于作者与80年代民/运的关系,二则因作品内容绝非一贯粉饰太平的当权者所乐见。2002年,《中国底层访谈录》以三卷本,由麦田出版社在台湾出版,三卷分别为“黑牢访谈录”、“民间访谈录”和“文人访谈录”,因手头暂无全套书,故不知其收录篇章与长江文艺的版本是否完全相同、或另有增补。顺提一笔,前不久美国亦出版了这一访谈录的英文选译本 The Corpse Walker: real life stories, China from bottom up,Wen Huang 翻译。
只在附近图书馆找到台湾麦田版的卷二《民间访谈录》,读得不算完整。所谓民间,聚集着社会的三教九流,从古琴大师、民间艺人到算命老人、风水先生,从山坳村落的神医、教师到城市的居委会主任、拆迁户、下岗工人,从嫖客、打工仔到三陪小姐、街头乞丐,从嚎丧者、遗体整容师到招魂神婆、虔诚的藏人,从厕所门卫到赤脚医生,从老红卫兵到新新人类,几乎涵盖了中国社会底层的世象百态,作者用对谈的形式,记录他们的辛酸、卑微、屈辱、苦难,看到他们的狡黠、豁达、通透与智慧,有过往的记忆,有现实的陈述,交织成一段段昨日与今日的历史见证。
《中国底层访谈录》这套书的轰动,在于它实现了一种与小人物的平等对话,这个小人物群体,他们穷困甚至潦倒,被生存压榨了最起码的尊严,被遗忘在公众视线以外,没有话语权,恰如书中一位村小老师所说的,“任何社会都一样,只有成功者有权诉苦,……《北京人在纽约》,当王起明穷途末路,准备离开纽约回北京时,他对阿春说他厌倦了,他讨厌这鬼地方。阿春却回答:‘只有成功者才有权利这么说,你失败了。’” “鲁迅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写出了《祥林嫂》”,一个一遍一遍找人诉苦、最后被人厌烦的穷人、失败者,这番话真的振聋发聩,道出我们这个社会的疾病、道出这群小人物内心最深的痛处。
与其说廖以武进行的这些访谈是在关怀底层,其实更确切的是从底层去发现另一个中国、一个精彩鲜活的江湖世界,个体的声音在这里得到倾诉聆听,从中去探寻蕴藏于民间、亦是民族的一种精神所在。我们可以用科学来驳斥不符合科学的神医、风水、命理,用理性来抵抗宗教、巫术、迷信,可是我们无法逃避信仰失落的虚空。我们也许嘲笑一个从家乡一路磕头朝圣、把所有积蓄换成金粉朝贡寺庙的藏人的愚信,可是听到从他口中说出“你们吃的、穿的、住的都比我们好,也比我们讲卫生,可你们痛苦,因为你们的心在地狱里”的话,我们内心会不会感到一种羞愧的震动?
小人物的真实是这本访谈录最打动震撼人的地方,但亦如钱理群教授和李辉先生指出的,“任何真实都是相对而言的”,即使是平视的谈话,也是循着某种“游戏的原则”,有着有意无意的遮蔽或保留。这不仅是外在(录音机、采访者的存在)、也有内在的原因,生命本身的多面复杂,注定了人不可能把自己内心的话全部而真实的说出来,但一部分的真实,已是这本书可贵的成绩,只是读者同时应对这种真实的有限性和选择性有清楚的认知。
No Comments ye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