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倒淌河
October 14, 2005 on 12:02 pm | In 书斋札记 | No Comments十个短篇+一个中篇倒淌河,短篇中:复习了天浴,一个没有性的爱情故事,带着血,带着大草原的味道,让人觉得痛,却带着麻木。曾经改编成了电影,没有看过,因为我相信,与具体的画面形象比起来,文字更丰富,更富有想象的空间。
屋有阁楼&约会:都是讲述了在海外的中国父母和子女之间一种很特殊的亲密感情,亲密有一点点不一样。屋中那位老父亲,以为出于爱女护女之心,对女儿的外国男友有一种莫名的仇视感,可是当他发现这一切也许是自己的幻觉时,绝望的喝下了那碗本想给保罗喝的加入了致命量安眠药的热汤。在约会中,一个带着独生子远嫁异域的中国母亲,在巨大的文化陌生感中,把所有的情感倾注在儿子的身上,作者把这种病态的依恋用暧昧的语言表达的淋漓尽致,让人觉得可悲可厌又不可理解。这种基于血肉亲情的亲密和占有,是否也有一个明确的对错?抑或只有同情?
茉莉的最后一日&大歌星:这两个时间上的极短篇,最吸引的人是两段针锋相对斗智斗谋的讨价还价片断,很有张力。
领袖扮演者:是一出充满讽刺和荒诞的悲剧。一个毛泽东的扮演者在模仿领袖的过程中,仿佛真的从曾经渺小不堪的自己蜕变成了高大的伟人,当剧场陷入熊熊火光的时候,他一动不动的站立着,像极了演出广告上的伟人形象,背后是一片金色的火焰。
士兵与狗:讲述了一群文艺兵和藏狗颗韧之间相互交织的命运。人与狗,狗与人,之间的情味无动物人物之分,只一个情字,可沟通万物生灵。无论是在雪地中为了士兵们拼命的奔跑求救,无论是被士兵们厌弃后拼命的随车追赶,还是机灵的洞悉男女士兵之间的暧昧,调皮的拉起红线,竟酿出大祸,这些对颗韧充满情的刻画是故事最动人的地方。但是最后情终战胜不了权,颗韧的死壮烈而安详。
我的美国同学与老师,书荒,& 出国出国出国:
这三个短篇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有很多重合的地方。第一篇中讲到观念,如何突破观念,第二篇,文革中,烧书、读书、偷书、封书,要读书,很难,却还是拼命读,还是可以读到;今天,要读书太容易了,书城、书市、大大小小的图书馆,但因为选择了不读书,就读不到书了。第三篇,也是最有意思最让我开眼界的一篇,讲的是1990年在北京申请护照的奇异过程,中间的贿赂并不稀奇,稀奇的是拿着每个申请人的照片去和录影带上的暴徒逐个核对,申请的过程无比漫长,且充满意外,不小心到了窗口才告诉你,这三天前开的介绍信已经做废了,于是这三天来排队的等待也就成了空。壮大的队伍,是城市的一道风景,无论多长多苦,无论烈日下还是暴雨中,排队人的执著丝毫不改,因为对那个时候的中国学生学者来说,出国是最安全的。
中篇:倒淌河
如果把一个集子的编辑看成一出剧的各幕安排,全书在这个中篇达到最高潮。一个汉族男子和一个藏族小女孩之间隔着文化鸿沟的爱情中,随处可见最激烈的冲撞,是激情的浪漫,也是不祥的预兆。文明和原始之间,是不是一定要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可不可以多一点理解的共存?究竟是原始太过野蛮不服改造,还是文明太过霸道急于求成?也许不强求,才是和平的真谛之一,但似乎很难实现,冲突最后是分离,是永不相遇的隔离,仅仅留下一缕人类最初最本质的情感,像一条隐性的红丝线,漂浮在空气中,牵系着两个人的生活。
No Comments ye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