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集(汪曾祺)

August 25, 2007 on 8:38 am | In 书斋札记 | No Comments

这是台湾联合文学出的一本汪曾祺短篇小说自选集,题目取自作者原擬定、却未完成的集名《茱萸小集》,之所以用“茱萸”二字,作者的解释是,“我只是对这种植物,或不如说对这两个字的字形有兴趣”,后半句的率真,让人格外觉得心有戚戚焉。中文字是图形的,图形可以在抽象的指向、含义之外,自成一美。简化汉字,诚然减短了我们识记汉字所需的时间,符合功利主义效率第一的原则,甚是合理,不过剪掉了汉字很多美丽的装饰,却是难言的损失。

《茱萸集》里的作品,在创作时间上,分为两个阶段,四十年代(1945-1948)的三两篇,其余的则都为八十年代前后所作,小说写到的地方、人事,主要有江苏高邮(作者的故乡)、昆明西南联大(作者的大学时代)和张家口(打成右派后被下放到那里)。若以文字、文体、或总体成就而言,写故乡的几篇确实最出色。作者在创作上对家乡那份念念不舍的情怀,大约也有受其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影响,但师生两人笔下的故乡又不尽相同,湘西给人的感觉更偏远,更具一种原始的天真淳朴,而汪曾祺写的故乡,既有乡间水边的纯真恬静(《受戒》《大淖记事》),也写城镇、商家、生意人的市井特色(《异秉》),不过,这两位作家的作品全集,我都不曾完整读过,所以,这个比较极有可能偏颇片面。

相较写故乡的几个名篇,我却更喜欢他写西南联大的《鸡毛》与《日规》两则。《鸡毛》的组织别具一格,前半部分写文嫂,中间开始写姓金的男学生,两部分看似无任何交集,直到最后几句才真相大白,可是回头再读那些叙事部分,又不是仅为结尾戏剧性的联系作铺垫或伏笔,使得小说在写人物(平静、超然的娓娓而述,描写生活微妙的常态与细节)与讲故事(巧合、偶然、情节、冲突、故事性)的两个功能上形成一种不平衡的妙趣。《日规》的结构类似,也写两个人,先写高教授,中间从高教授引到学生助教蔡德惠,作者用一样娓娓而叙的笔调,写无惊无变的平常生活,写突如其来的残酷死亡,剧烈的反差,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人与时代丰富的影像,达到一种举重若轻的效果。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选修沈从文先生的三门作文课,这份师生缘一直持续了数十年,沈的小说风格对他影响非常之深,但可惜未见“出于蓝而胜于蓝”,至少在《茱萸集》里,给人感觉,作者在致力营造自然平常、朴素淡远、清新疏朗的小说意境上,仍是留在沈从文的影子里,有时甚至显出不足,举一个小说收尾的例子,两篇都算两位作家各自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且写的都是农家青年男女的爱情:

沈从文《边城》的结尾: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再看《大淖记事》的结尾:

“她从一个姑娘变成了一个很能干的小媳妇。(窃以为,收到此处恰恰好,可后面偏多出三个短句,铮铮如口号,大煞风景) 十一子的伤会好么?会。当然会!”

而作品中所体现或表达出的对生活、对人性、对世界的体认和感悟,也存在距离,或者说,作者抓到了沈从文小说感性的诗意,却差了深藏在意境背后那一层理性的沉思,故汪的小说在情感的层面有时显得较浅而泛,如《岁寒三友》。人生的经验,是最个体化的,不可能言教传授,也不可能模仿复制,也因为如此,文学的世界才那么多样可爱。

《晚翠文谈新编》是汪曾祺先生谈艺论文的一本文章集,从中间写沈从文的部分开始读起,前面谈文学、写作、戏曲的一半还没来得及读,但后半已读部分里,有一篇评论阿城的报纸文章──《人之所以为人》,结尾倒数第二段的结语,可悲、可笑、可叹、可气,忍不住记一笔,从中也可窥得几分历史的陈迹。原话是这样:

“他(阿城)的信心和笔力来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生活的现实。十一届三中全会救了中国,救了一代青年人,也救了现实主义。”

最后的注解说明此文刊载于1985年的《光明日报》,无从判断这段结语是报纸的八股,还是出于作者肺腑,但这分明可见的“泛政治化”的桎梏,实在是致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命的。

No Comments ye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XHTML: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