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短篇集《剃度》

January 2, 2006 on 11:04 pm | In 书斋札记 | No Comments

最早读王安忆的作品是那本长恨歌,真的很长,从十几岁当上了上海小姐,成了某大员的金丝雀,建国后变成普通妇女,而内心难平,几段纠缠,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却和女儿的男友勾搭上,最后被小男友失手杀害,在一个从来不是时代主角的小女子的生命里,读到的是历史的无奈和宿命。曾经很习惯把王安忆的文字归类为张爱玲一拨的海派,但也许终究不曾置身于那个时代,所以王安忆笔下的旧上海带着点缥缈的想象和虚无,不似张爱玲文字给人强烈的落实感和真切感。后来读到更多王安忆的作品,发现她笔下最动人的文字其实并不是关于旧上海的这些,而是讲述知青插队落户的故事和描写新时代上海小市民的各种生活面貌的各类短篇中篇和长篇。

喜宴、开会、青年突击队、招工、花园的小红、小邵、王汉芳,七个短篇中,作者以素朴的语言细腻的描绘了城市青年在农村插队落户后的各种生活情态和细节:喜宴上,知识青年有点邋遢的衣着和等饭吃时颓唐木楞的反应,和喜庆的气氛虽有些格格不入,却最是反映了他们生活和思想上真实的一面,所以显得不仅不讨厌倒是更亲切了几分;开会里,最喜欢农家女孙侠子做饭的那段,热锅,烧水,烫菠菜,下油,打鸡蛋,噗噗起泡,加腊肉翻炒,还有煎小鱼,擀面条,做贴饼子,在浪漫的生活语言下,这些个最普通的农家菜充满了诱人的美味;还有青年突击队,虽然没有做出成绩,甚至添了乱,但中间传递出的青年们纯纯欲动的热情,让人留恋;至于招工,在这个关乎知识青年前途的选择中,关系后门手段层出,有些青年,耍了不太光彩的小聪明虽招上了工,却多了别样的苦,对这些可怜人的文字中不见嘲弄,只有理解,因为在那个特殊的错误的年代里,所有艰难寻求前路的青年们都是应该得到谅解的;小红、小邵、王汉芳,分别刻画了知青眼里的乡里人,和庄稼人眼中的城里人,体现了农村大地上两种生活文化一些很有趣味的冲突。

还有几个描写市民生活的短篇。艺人之死:讲述了一个临时演员在赶场途中遭遇车祸身亡的悲剧,这样的故事也许每天都在发生,只是我们不曾认识,想起2006年第一天娱乐圈发生的一件事,台湾原著民音乐人黄建福在齐秦北京的演唱会上坠下升降台去世,看到这条新闻时,哑口愣住,十几秒过后才想到一个反应的词,生命无常。

冬天的聚会:一个冬日里温暖快乐的关于洗澡的故事。在空调浴霸还不普及的年代,居住在长江以南没有暖气的城市,在阴冷的冬季中,洗澡是件头等大事,于是如果有哪个亲朋好友住了宾馆,一定会好好利用此机会洗个比公共澡堂舒服好几倍的澡,读到如此熟悉的情节,仿佛是回到了童年。

陆地上的漂流瓶:从来没想过,漂流瓶,这个浪漫的名字,可以用来形容最庸俗的钞票,而且贴切的很。一张有记号的纸币,就像一个被塞了纸条的漂流瓶,在茫茫的流通中盲目的或有目的的寻找着一个不知名的捡拾者,这是一种在大工业的都市中被忽略的浪漫,但随着刷卡消费的流行,这种“浪漫”会渐渐稀有,会被纳入历史,会成为公认的浪漫。

伴你同行、比邻而居:城市绿地中不知名的小虫,城市夜晚里不知名的一道光束,公寓邻里间相窜的油烟味中药味还有端午节烧艾草的气味,这些日常生活中最不起眼的点滴,却在作者生花的妙笔下绽放出奇光异彩。从呛人的葱油味、辣椒味、姜蒜味,或者炖鸡、煲羊肉、炒猪肚等百味中,去体会味道背后这户那户人家生活的态度和风格,这应该是一种浪漫的极致吧。

No Comments ye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XHTML: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