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如她的独特和真实
February 19, 2008 on 5:34 pm | In 命题做文 | 1 Comment她是小说家、散文家、批评家,
她是导演,写剧本、拍电影、当评委,
她是激进的社会活动家、女权主义者,
她是二十世纪美国最具争议的女性,被誉为“公众的良心”,
也许再多的头衔都概括不了她,她是苏珊·桑塔格,独一无二。
文/LILY
选写苏珊·桑塔格这个题目,是给自己出了难题,战战兢兢中,几次有打退堂鼓的念头。有关她的介绍、描述、评论如此之多,牵涉的主题范围如此之广,不知自己这支拙笔该从何入手。她的文学创作涵盖小说、剧本、评论、专著,她拍过电影、导演过戏剧,她担任国际笔会美洲中心的主席、受邀做威尼斯、纽约电影节的评委,她亲身涉险,到河内、到萨拉热窝,为反战和平呼吁奔走,她被大众传媒包装成一个文化偶像,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可在这样的光环下,也许难以想象,她终身没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买不起医疗保险,有时甚至要为房租发愁。比起今日名利双收的畅销作家,这位女子的一生,有着几分古希腊英雄的悲剧色彩。
1 早熟的童年,天才少女
苏珊的父母是犹太商人,大部分时间在中国从事皮货生意。1933年,身怀六甲的母亲在纽约产下苏珊后不久,又重返中国帮手丈夫,把还在襁褓中的女儿留给长辈照料。苏珊五岁时,父亲因肺结核在天津一家医院去世,事隔几个月,母亲才告诉她这个消息。
母亲回到纽约不久,发现苏珊患有哮喘,于是带着她和比她小三岁的妹妹,几度搬家,最后在亚利桑那州的Tucson落脚。成年后的苏珊,甚少提起她的父母和这段住在沙漠里的生活。年轻守寡的母亲,不仅失去了丈夫,也丢了工作,生活没有来源,不时借酒消愁,对苏珊疏于关心,母女关系冷淡。
1945年,母亲改嫁,继父是位功勋卓越的退役军人,从此,苏珊随继父改姓桑塔格。生父早逝,继父也非格外严厉专制,父权的缺失,使苏珊的童年获得更多自由成长的空间。
七岁起养成的阅读习惯,伴随了苏珊终生。一面内向寡言,沉迷在文学的世界,一面显出惊人充沛的能量干劲,她不仅学着写起故事,还把自己写好的文章订成小册,骑着脚踏车在社区里卖,五分钱一份。十岁时,受居里夫人的传记感染,在家后院自搭了一个化学实验室,也曾梦想成为契诃夫那样既是作家又是医生的多面手。
苏珊过人的禀赋,在六岁入学时已初露端倪,在一次回忆中,她开玩笑的说道,“礼拜一我被编到一年级A班,礼拜二转到B班,礼拜三升到二年级A班,礼拜四又到B班,过完一个礼拜,他们就让我直接跳到三年级了。”
当人们习惯对儿时光阴做出缅怀状的感慨唏嘘时,苏珊却语出惊人,描述“童年是可怕的浪费时间”。
十五岁高中毕业,进入加州柏克莱大学,第二年转入芝加哥大学。编班考试的成绩显示,在要求的十四门课程中,她只需再修六门,即可毕业,这也意味着,她已可以像高年级同学一样,开始选读研究生的课。不久,她认识了后来成为她丈夫的菲利普·瑞夫。
2 闪电早婚,单身母亲
对人文艺术学科的广泛兴趣,使苏珊像一块永远不知饱和的海绵,只要是她觉得有趣的课,就跑去旁听。在一门社会学课上,迟到的她,引起了讲师菲利普·瑞夫的注意。十天后,两人闪电结婚,当时,苏珊十七岁,瑞夫二十八岁。这也是苏珊生命中唯一的一次婚姻。
是什么原因促使苏珊做出这样突然的决定?情窦初开的冲动,自然是一个解释,另一方面,对苏珊而言,一般的大学课程,已经满足不了她狂热的求知欲和超常的阅读记忆天赋,周围的同学也令她觉得平庸乏味。相反,瑞夫在社会学领域的博学灼见,令苏珊感到兴奋刺激,两人探讨政治、思想、道德各类问题,俨然一对意气相投的学术伙伴。
1951年, 苏珊读完学士学位,随丈夫搬到波士顿。第二年秋天,十九岁的苏珊,初为人母,儿子取名大卫。1954年,她申请入学哈佛研究生院,1955年,获哲学硕士学位(另外一种说法是,她拿了英语文学和哲学两个硕士学位)。期间她与丈夫合作撰写一本有关弗洛伊德的著述,但后因离婚,苏珊的名字没有被列在作者一栏。1957年,她获奖学金,赴牛津游学一年,准备博士论文。
牛津古老保守的学院氛围,特别是男性异视猎奇的目光,让苏珊感到很不自在,没过多久,她便打包飞去了法国。巴黎自由活跃的文化学术空气,才使苏珊如鱼得水,为她开启了一片新的视野。1958年回到美国,一出机场,她就向丈夫提出了离婚。
对于这段维持了八年的婚姻,苏珊如是说道,“我很幸运,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经历了结婚生子。不过这种事情做过了,就不想再做。” “我渴望尝试几种不同的生活,这个想法与维持婚姻互不相容,尤其是像我和菲利普那种紧密的关系,我们整日都呆在一起。你不可能既二十四个小时都陪着同一个人,还能自由来去、心血来潮的想去香港就去香港,这是不负责任的。所以我说,有些时候,人必须在生活和事业之间做一抉择。”
离婚后,苏珊争得儿子的监护权。拖着六岁的大卫,提了两个手提箱和口袋里的几十块美元,她满怀激动的来到纽约──文学理想中的迦南之地,开始了自由作者兼单身母亲的生活。这一年,她不过二十六岁。
3 写作和生计,现实的两难
婚后未随夫姓、离异后拒绝索要赡养费,这两点使后来的女权主义者把苏珊视为独立新女性的榜样,对此苏珊的反应并不那么热烈。她说,在她十七岁结婚时,“女权主义”这个词还不流行,拒绝赡养费,也只是出于一种个人原则的行为,即使可能面临着破产、失业、无家可归,还得负起抚养一个六岁孩子的责任。
初到纽约的苏珊,在文化圈内还是一张新面孔。她参加各种大小聚会沙龙,寻觅知音认同。工作上,她受聘于两所学院,但因为始终未能完成博士论文、没有正式的博士学位,所以无法获得终身教授的职位。成名后,有不少大学请她去毕业典礼致词,并要授予她荣誉博士的称号,却被苏珊拒绝。她说,“我不相信什么荣誉博士,我对真正的博士学位有太多敬畏。”
六十年代,苏珊一边在哥伦比亚教课,一边在报纸杂志上发表随笔短文,包括影评、书评、戏剧评论等等。1963年,她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恩人》,作为处女作,销量尚可,卖出四千本,但在评论界反响平平。1964年,她在《党派评论》上发表《“坎普”札记》,这才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如火朝天的讨论争议,但此文为她挣得的稿费也只有微薄的七十五美元(当时美国人平均的月薪约在300到400之间)。
面包、房租,还要独力抚养小孩,苏珊的经济状况很不宽裕。大学授课虽然可以給她一份较为稳定的收入,但也占去很多时间,四处奔波,到大学校园作讲座,更使她难于安心写作。在《恩人》问世后的近三十年里,她只完成了两部小说。
由于《“坎普”札记》的轰动,男性杂志Esquire邀她开辟影评专栏,被不愿媚俗的她回绝。她说,“对于公众的误读,我也许不应该抱怨。但我心目中的读者只是很小一群人──亲近的朋友和我所尊敬的作家。”
1975年,苏珊被查出罹患乳癌,情况很不妙,医生甚至预言,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能再活两年。接受切除手术和一系列化疗,这场与死神的恶斗,激发苏珊写出了《疾病的隐喻》,也给没有健康保险的她,筑起了厚厚一叠医药费帐单。即便在阿瑟·米勒(著有《一个推销员之死》)等多位作家的倡议下,筹募到十几万美元,但术后不久的苏珊,仍必须依靠更加勤勉的工作,来偿付天文数字的治疗费用。
1990年,五十七岁的苏珊荣获麦克·阿瑟杰出天才奖,五年内三十四万美元的奖金,终于使她可暂时解除房租的忧虑,也不必再奔走讲演,一心专注写作。1992年的《火山情人》,进入畅销书排行榜,1999年的《在美国》,赢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4 独立叛逆,偏激多变
2001年九一一事件后,当美国人众声谴责伊斯兰极端主义者的暴行时,苏珊却在她的文章里斥责从安全的高空狂轰乱炸的人才是懦夫,甚至用“勇气”这个中性词来形容那些与人同归于尽的自杀性袭击者。这番言辞引来的指责可想而知,可这就是苏珊·桑塔格,永远不随流、不附和,永远只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泼辣得偏激、率真得稚气。
苏珊在《党派评论》《纽约知识分子圈》《纽约书评》等杂志上发表的评论,以其偏激的观点、挑衅的语言,给美国50年代以降沉闷的文化氛围划出一道裂口。她的文章,像一次次迸射的火花,为的只是当下一瞬间交流的灵感领悟。同时,她又是一位非常刻苦的作家,对语言的精雕细琢近乎到了苛刻的程度,一篇三四十页的散文,其草稿可能写了上千页。
苏珊的行事、个性和她笔下的论点一样,多变不定,富有争议。 她一边给严肃的左翼刊物撰文投稿,一边与儿子的沙龙合照登上Vogue杂志。她拒绝和阵营为伍,越战时,她是左翼反战的代表,90年代,她冒着危险到萨拉热窝帮助组织抵抗米罗舍维奇的运动。与轻薄肤浅的人一起时,她俨然一个正襟危坐的道德说教者,与严肃的清教徒在一起,她又变成了离经叛道的野孩子。前后善变的双面性格,恰恰符合她在《“坎普”札记》里罗列的“坎普”现象之一。无论是完全出于自觉意识的刻意为之,还是彻头彻尾的天然流露,她所追求的这份与众不同,正是“上好坎普”情趣的绝佳写照。
可是,一贯特立独行的苏珊,对出柜的沉默拒绝,让人费解,也招致非议。她与多位女性的同志关系,不是文化圈内的秘密, 她也为同性恋运动振臂高呼,可是当有人要求她站出来、以自己的例子为同性恋争取更多支持时,她却迟迟没有表示。也许是不愿被贴上同志作家的标签,也许是害怕失去在公众中的受欢迎度,对此,人们猜测云云。不过到了2000年,在接受英国卫报的采访时,她又开诚布公承认自己是双性恋,一生有过九段恋情,其中五个是女人,四个是男人。
2004年,享年71岁的苏珊·桑塔格在纽约去世,一生清苦的她,留下公寓里两万多册并非古董稀世的藏书,但愿,这不是她留给我们的唯一遗产。
(《优雅》杂志传奇栏目约稿)
1 Commen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
我喜欢她的书,嘿嘿~
Comment by chlion — February 28, 2008 10:14 pm GMT-0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