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榻杂记(季羡林)

March 12, 2008 on 3:25 pm | In 书斋札记 | No Comments

《病榻杂记》收录季羡林老先生自2001年底住院后在病榻上写的九十多篇文章,约24万字,所记甚多,但读下来,唯觉前三分之一、尤其是回忆小学和中学部分,较有意思,其他文章,不知有否应景、或应人所求之作,文字固然仍平实中见真性真情,内容则多述日常道理,鲜少特别鞭辟的深入之见。另一方面,可能是妄言的微词,老人家的爱国情怀纵然令小辈起敬,但书里对美国“世界警察”的批评,个人以为,带有稍许民族主义的意气与过激,而“利用我这一支笔杆子来鼓吹升平,增强和谐”的说法,老先生对祖国崛起的欣喜之情,可以理解,但观点本身实难认同。即使现在的国家,与过去相比,确有很大提高进步,但既仍谈不上政通人和,而且我泱泱大国似乎也从不缺少长于歌功颂德的政客墨客,大学者对人类全局、人性之恶似应更多持一些悲剧/悲观意识。

学者为文,即使在散文回忆里,也显露出学问研究的思考角度和用心,比如,在《我的小学和中学》的引文里,季老先生提到:“我叙述的主要对象当然会是我的学习情况,但是其中也难免涉及社会上的一些情况。这对研究山东现代教育史的学者来说当然会有些用处,即使对研究社会史的人也会有些参考价值。” 摘录三处令我印象深刻、或与以前阅读所得呼应的描述:

1(pp.42)提到,在山东正谊中学就读初中时,英文课用的语法课本是《纳氏文法》(Nesfield Grammar)。关于这套英文教材,谢泳先生在《杂书过眼录》里有较详介绍,《纳氏文法》最初是光绪33年(1907年)由赵灼编译,上海群益书社出版,一共四册。直到40年代末还在用,1947年上海合众书店曾印行《纳氏英文文法详解》。在当时,这套教材风行一时,大学生、中学生都要读,胡适在中国公学教英文时用的也是它。

2 在教过季老的老师中,见到两个熟悉的名字:

一位是在济南高中时的国文教员胡也频,知名的左翼作家,上课讲“现代文艺(即普罗文学)的使命”,“我从他那里没有学到什么国文的知识,而只学到了一件事,就是要革命,无产阶级革命。” 如今回头再看这样澎湃的革命激情,纵给予理解,也忍不住疑问,是否冲动有余,理智不足。也提及胡的夫人丁玲,当时正红得发紫,来到济南,学生们见到她时,兴奋不已。

另一位是清华大学的刘文典老师,虽只提了一句他“课堂上常常骂蒋介石”,眼前已生动现出这位抽鸦片、玩古董、才高气傲的传奇名士形象。

No Comments ye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XHTML: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