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之生生不息

January 31, 2006 on 4:35 pm | In 书斋札记 | No Comments

被央视最新改编的电视剧京华烟云气到吐血,于是从图书馆借来英文原版的Moment in Peking,虽然以前读过中文的译本,但林语堂先生最初在巴黎是用英语完成了这部旷世的长篇小说,所以没看过英文的原版,总是一种遗憾,这次正好补上。不过对另一套汉语拼音的拼写规则太不熟悉,所以读的时候,很多陌生的地名人名只能忽略,但读英文版有一个好处,一些不太容易懂的古汉语的文字翻成英文,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想来真是有些汗颜。

京华烟云是一部贯穿道学思想的长篇小说,描述了从清末到三十年代抗战中国社会最动荡不安的几十年中年轻一代人爱恨情仇。man strives, but the God decides,相比“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孔老先生的儒家思想,老庄的道家哲学其实很接近自然的本来面貌和人自然的生存状态。整部小说没有太跌宕起伏的情节,一切的发生随着时局的变化,像是一种注定的必然,敲开每一个人的命运之门,但是任何人都拒绝不了生命的意外和不测,而只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力才能使每个人在突如其来的不幸中坚持下来。读着林语堂先生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的文字,于是这一个多星期来,不知不觉自己生活的节奏也跟着slow down下来。

我们早已不再生活在古希腊的英雄时代,与其轰轰烈烈的死,不如平平安安的活,这样的生活态度并不是懦弱的表现,生命的延续需要一种坚韧的持之以恒的耐力,姚木兰非常不情愿的把唯一的儿子送往前线,这是一种最真实的母性的流露,而出于同样的母性,她在逃难途中收养了四个孤儿,林语堂先生在1939年日军长驱直入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国家命运危在旦夕的时候,给小说写下这样一个充满生命和希望的结尾,既耐人寻味,又不禁让人为之动容,我想,这就是道家所说的生命的循环和轮回,只要生生不息,就会希望永存。

央视最近改编的这版电视剧,人物情节面目全非,且不说把几个人捏成一个人的改编手法实在不敢认同,最让人不满的是那个“别有用心”的结局——姚思安为了保卫一箱甲骨和日本兵在酒窖同归于尽——熊熊的烈火确实很壮烈、很煽情、很大无畏,但这样的英雄主义绝对不是原著的精神所在。对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这段日军侵华的历史都是一种不可说的痛,而对经历了那个年代的人而言,更是一种不可愈的trauma。电视剧要表现这段爱国情怀无可厚非,但是把本来很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的牛素云的遭遇改的乱七八糟苍白无力,却把姚老先生塑造成这样一个为国捐躯的英雄,简直莫名其妙到了极点。抱着原著的大腿,打着改编的旗号,却演着我行我素的故事,央视,就是牛!

No Comments ye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XHTML: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