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鹰:风云侧记(我在人民日报副刊的岁月)

September 12, 2008 on 4:31 pm | In 书斋札记 | No Comments

袁鹰先生从1953年初入《人民日报》文艺部到1986年底,三十多年一直从事该报副刊的编辑工作,见证了1949年以来中国文坛的风雨劫难。这本《风云侧记》和涂光群先生的《五十年文坛亲历记》类似,作者以过来人的身份,回忆记述自己在电影《武训传》讨论、《红楼梦研究》批判、(文学)大跃进、反右、文革、拨乱反正等重大事件中的亲闻目睹,亲历体会,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来说,是一笔重要史料。除了事实内容方面的收获,记两点粗疏的读后感受。

一点让我比较困惑的,在文革叙述部分,把导致这场灾难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四人帮”的胡作非为。可四人帮不是凭空的产物,文革绝非一个孤立的历史断片,而是某种意识形态延续恶化的“高潮”。缺少对制度本身更深层的反思,是作者视野的局限,也是束于不能畅言的限制?

另一点则让我稍感惊讶,在几篇涉及文革结束、文艺界恢复正常秩序的文章里,几次提到一个人名,未作特别强调、也无额外说明,这亲历者笔下常识性的一般叙述,与我印象中课本灌输的历史内容的出入,形成对比更强的反差,是记忆出错还是人为遗忘,心存疑惑。一时之间无从考证,也不知今日中学历史课本换了什么新颜,暂先抄些作者原文,留待日后作文本对照。

“‘两个凡是’的迷雾弥漫……直到1978年,胡耀邦同志策划推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和亲自主持冤假错案的平反昭雪这两项全国性拨乱反正的头等大事,浪潮汹涌,势不可挡。”(pp.200)

“从1979年11月……这五年中……文坛上空也经历着一次次‘晴转多云’、‘多云转晴’以及冻雨寒潮的剧变,‘左’毒未除,……幸而党中央坚持正确的方针,关注文艺界,安定人心,及时纠正某些过头的口号,制止某些错误的措施。胡耀邦同志一再明确地宣布坚决不允许对文艺作品妄加罪名,无限上纲,因而把作家打成‘反革命’,受到了多年来经常成为惊弓之鸟的作家们的衷心拥护。”(pp.252-253)

提及80年代文坛“多云转晴”“晴转多云”的不安变幻,想到批判小说《苦恋》和禁演改编于此的电影《太阳和人》的旧事。关于此事的大致情形,涂光群先生在《五十年文坛亲历记》中略有所述,摘录其中部分:

1981年剧本已由长影富有活力的年轻导演彭宁精心拍成影片。在内部审看时,有的人有些意见。 这些意见到了党中央主席胡耀邦那里,耀邦主张将意见梳理成若干条进行修改,并说请文化部电影方面有经验的老领导夏衍和陈荒煤帮助作者和年轻导演修改。消息 传到邓小平同志那里,他支持对电影持否定态度的那种意见。五月间这种看法公开见诸报端,给《苦恋》和被拍成电影改名叫《太阳和人》的影片,扣上了“反党反 社会主义”,“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政治帽子。随后邓小平发表讲话,不仅谈了《苦恋》及电影《太阳和人》的问题,还点名批评了文艺界两三个作者的讲话和作 品,认为他们有的人也是“放肆地反党反社会主义”、“大大超过了右派的水平。”《苦恋》和《太阳和人》则被禁止发行放映。还批评“党对思想战线和文艺的领 导,存在着涣散软弱的状态……”于是党中央主席胡耀邦赶紧执行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并向文艺界传达这一指示。《太阳和人》从此不再放映,当然也从没公演过。”(pp.533)

画蛇添足之语:这其中是否也可依稀见出中共高层即将又一次陷入分裂的蛛丝马迹?

附:在google书的封面图片时,得知此书出版后被列入“禁书”之列,对这类消息已失义愤填膺的兴致,只是想到老先生用年迈之笔辛苦写下这些文字,有种隐隐心痛。

No Comments ye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XHTML: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