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立凡:君子之交

October 8, 2008 on 2:57 pm | In 书斋札记 | No Comments

章诒和主编的“往事并不如烟”系列丛书之一《君子之交》,作者章立凡,其父章乃器,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创办人之一,30年代号召全国统一抗日,是轰动的救国会七君子之一,1952年出任粮食部长,1957年反右运动中,是被毛点了名的知名右派,熬过一连串政治运动里的暴力虐打,逝于1977年。章立凡,1950年出生,目前致力中国近代史研究,专注的问题有些和父辈的经历遭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作者把《君子之交》里的文章描述为“介于回忆录与历史资料之间的文本”,是个很贴切的概括,追述父亲与故人朋友之间的往事,但平铺直叙的文笔不如章诒和女士的细腻动人,所以可能史料价值更多。附录里收了若干章乃器先生的文章,包括著名的《七十自述》。这篇自述脱稿于1967年,在受尽红卫兵的凌虐后写下,故对此有很具体细节的记录,同时也是有意识的为自己和后人撰写回忆录。可在这篇文里,有一半多的篇幅是讨论气功养生,颇让人意外,作者晚年在政治理想受挫后转移精神寄托,既是无名的绝望,又兼有不服输的坚持,中间透着莫大的悲凉与痛楚。

由于每篇回忆的内容和重点不同,暂只能做一些散点式的零碎笔记。

《有罪的言者─章乃器与梁漱溟》一文开头提到,五四前后梁在北大任教,毛泽东那时也在北大图书馆当书记,“住在准岳丈杨怀中先生家里,经常开门迎送这位已成名的学者,不过梁先生说对他记忆不深。” 读到这段时,想起另一篇文章《毛泽东与北大》(谢泳),查了原文后发现,这个细节在该文末也有提到,可互相支持印证。毛在北大时受到冷遇的不愉快经历,为理解他后来对知识分子特别是自由知识分子的态度,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从个体心理角度的分析,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

《“低种姓”生活见闻─从“反右”走向“文革”》,文中有句话比其他所有有关红卫兵的青春残酷物语更给人一当头棒喝,“惨剧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中每天发生,狂热的背后,是中国‘明哲保身’的旁观者们特有的冷漠”。

“与经历过纳粹时代的老一辈(德国人)谈起中国‘文革’,他们特别能理解。”红卫兵成为“文革”的第一批社会打手,就类似纳粹德国的“冲锋队”。──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类比。

《章乃器:理想和实干铺就的坎坷人生》访谈里,讲到章先生30年代为号召全国一致抗日而奔走,在一篇《给青年们》文中得出的“救国要先于读书”的结论,这与以胡适为代表的坚持学生以学业为主的观点正好相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青年面临的救国还是读书的两难处境,有争议的选择,日后的得失,可能留下遗憾,但设身处地,又有其必然。

No Comments ye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XHTML: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