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书碎片二
October 30, 2008 on 5:06 pm | In 书斋札记 | No Comments阴天,云很沉,空气受了潮,预报说,明天会下雨。
案头的书,拿起,又放下,信手乱翻,继续拾碎。
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1937─1947(朱鸿召 著):从柴米油盐、恋爱家庭的日常生活,考察延安十年的历史,是个新鲜的切入点。围绕用革命“改造人、重新塑造人”这一主题,从物质、文化、情感、风物四个方面,展开细致的描述,大量史料文档的扒梳整理,使此书确有一读的价值。但在复现历史原貌的同时,缺乏有深度的批判和反思,是不太令人满意的,并且,在斗争岁月的激情和政治集权的残酷之间,作者似乎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统一的基调,空余文情,陷入一种模棱两可的尴尬。
三十年代作家记:作者陈纪瀅,早年在东北从事邮务工作,因爱好文学,在哈尔滨与同道友人结“蓓蕾社”,业余写作投稿。30年代进入新闻界,在汉口主编大公 报副刊,与当时初露头角的青年作家有很多接触,1949年到台湾。《三十年代作家记》里面的文章写于70年代,特点在“直接印象”上,如胡风固执好辩的性 格、强大的领袖欲与他后来悲剧命运的关系,老舍在冯玉祥府中当秘书的一段往事,抗战胜利后回到东北的萧军亲识苏俄野心、对中共屈于苏联压力深感愤怒,等 等。书中所忆的对象,不少并未去台湾而留在了大陆,加之有关文革的消息辗转传到对岸,引发作者叹息连连,是时代刻在个人身上的烙印,但这种认识本身未尝不肤浅,或者说,染有太明显的政治倾向色彩。
天葬──西藏的命运(王力雄 著):在写唯色《看不见的西藏》那篇帖子的留言中,yhming推荐了这本书,不枉一读。作者用亲身经历、实地接触以及对文史档案的挖掘研究,完成了一个对西藏比较全面和客观的书写,虽然并非唯一。书中提出的很多看法,凭自己对西藏一知半解的认识,深感认同。西藏的命运,背负了人类共同面临、至今仍未有解的难题总和,由此而视,益发觉得一些西方人自以为是的介入,实际是伪善得可恶、无知得可怜。从书名可窥得作者对西藏问题之出路所流露的悲观和迷茫。西藏的现状,从某个意义上,是现代人个体困境的一个折射,只是被涂抹了太多政治而失真走样。
No Comments ye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