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西马长老的谈话和训言
March 7, 2006 on 2:07 am | In 书斋札记 | No Comments陀氏的大部头长篇《卡拉马佐夫兄弟》以一桩真实发生的弑父案为故事线索,围绕宗教拯救的核心,充满了基督教爱的关怀,探讨人和世界、人和命运之间的哲学关系,自省人心的二重性,即同时存在于人心灵深处的上帝与魔鬼,用激烈的对话和细腻的心理描写,把人内心最隐秘的善恶冲突挣扎刻画得淋漓尽致。在这样一部丰富而复杂的浩瀚巨作中,有些章节虽看似和情节的进展关系松散,但却很值得作为独立的个体,单独抽出来反复研读,反复回味,比如《佐西马长老的谈话和训言》这一节。
沿着上一节介绍佐西马长老生平的线,这一节记录了长老的宗教论述和教诲,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为论俄罗斯教士的意义,论主仆及主仆间可否在精神上成为兄弟,论祈祷、爱及与另一个世界的相连,论信仰到底,及论地域之火,光看这些标题,也许会误以为这是从哪篇宗教论文里摘选出来的片断,但是,一部传世之作,除了要具备极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除了要有优美传神或者犀利透彻的语言,也必须拥有深厚的哲学内涵,才能够真正成为传世而百年不朽的文学经典,所以,也正因为这些片断的存在,《卡》这部长篇小说才能够经久不衰,小说中这些关于宗教人性的讨论,在一个多世纪以后,依旧发人深省,引人深思。从另一个角度讲,虽然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科技发展的加速度正在以平方甚至立方的级数不断攀升,但是在人类的精神层面上,所谓的追求几乎是停滞不前的,所以,一百多年前陀氏就提出控诉的资本主义“财物积得越多,快乐却变得越少”的病态现象,虽然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努力,依旧没有好转的迹象,甚至乎还在恶化,depression正在成为现代社会里越来越普遍的心理疾病,人的孤独并没有因为“距离缩短了,可以从空中传达思想”而缓解,相反,每个人越来越封闭于自我的孤立状态,同时,则与外界、与他个体之间,陷入了越来越多的纷争。
在佐西马神父的宗教训言中,宗教,即基督教,是人类实现自我拯救的最终途径,所提倡的包容、忍耐、自觉的为自己为他人接受苦难的博爱,是人得以获得新生的力量之源。在冷静理性的分析论述的字面下,涌动的是一种充满激情的对爱的呐喊。“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这是《约翰福音》里耶稣对生命和繁殖的比喻,描述了肉身之死和精神永恒之间的矛盾与升华,充满了对生命人道主义的关怀和爱。从佐西马神父的这些谈话记录里,我们读到一个希望通过恢复人民大众对宗教对基督教的信仰来实现人类理想王国的美好愿望,但这是不是人类唯一的出路,或者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梦想,小说《卡》的后半部分会不会给出答案或者暗示,我要继续努力啃下去。
No Comments ye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