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完整的张爱玲
March 13, 2006 on 6:45 pm | In 书斋札记 | No Comments《赤地之恋》和《秧歌》是张爱玲同一时期的创作,曾被扣上“反共小说”的帽子,在国内出版的张爱玲全集中鲜有出现,不知道现在是否有了新的出版,以还大陆读者一个完整的张爱玲。
《赤地之恋》的主人公是个非党员的大学生刘荃,故事分成三部分,分别是刘荃下乡帮助土改、后调到上海参加抗美援朝联合会的工作经历“三反”运动死里逃生、和参加志愿军成为联军战俘在战场上的亲历目睹。相比《秧歌》,《赤地之恋》里的人和事更多更杂更拥挤,在一些情节的文字处理上,显得有点急躁,同时又有一种更强烈更直白更刺耳的声音,使小说的政治倾向过于明显,而这种政治声音的表达,也许有点超出张爱玲文字所能驾驭的极限,所以读起来,不免有些生涩,使得作品在打动人的力量上不如《秧歌》,清淡的文字底下,蓄积着反抗怒吼的爆发力,而《赤地之恋》,愤怒过于留在文字的表面,反而显得苍白了不少。
三部分故事里,最喜欢还是第一部分的土改,有一种很真情的关怀在文字里头。斗争时惨无人道的暴行,黑暗得使人窒息,只有暗藏心底的那点对黄绢的暗恋,让刘荃有些许透气和温暖的安慰。当两个大学生从眼看着地主婆怀孕的身体被生生撕裂的惨剧中偷跑出来,跑到一个无人的墙边,“刘荃突然拥抱着她。她把脸埋在他胸前,他便用力把她脸揿没在他身上。他紧紧地抱着她不要留一点空隙,要把四周那可怕的世界完全排挤出去,关在外面。”这个激情而懦弱的拥抱,既是两人之间压抑多时的情感的突然迸发,也是两个大学生面对非人道现状无能为力的一种逃避,给一路血腥的文字造成的寒意和战栗注入了些暖意,但只是寒雨中的火舌头,“有一下没一下”,无论怎样都融化不了现实的冰冷。
上海部分里,有很多荒唐可笑的小故事,但在写老革命戈珊复杂的男女关系和行为举止上,旧上海的痕迹似乎重了些,显得有些突兀。最出彩的部分,是写读刘荃和戈珊、黄绢之间爱与性的纠缠,又一次被张爱玲看男女的独特视角所折服,“少女是光,妇人是温暖。眼前他所要求的只是一点温暖。”冷静的语言里,对刘荃和戈珊的肉体关系有同情,也有一种看透的悲凉。
最后写朝鲜战场的部分很短,只有一章。可能因为写战争,结果文字上也沾上了一点冲锋时的头脑发热,冲动有余,思考不足,几乎成了败笔,有点让人失望。
透过《秧歌》和《赤地之恋》,看到一个完整的张爱玲,一个出世而又忧民的张爱玲,也看到了曾经发生在华夏大地上一幕幕违背人性的野蛮和暴力。在两本小说的序或跋里,作者都很认真地强调了故事的真人真事性,虽经过文学的处理以小说的形式公诸于世,但仍希望读者“能够多少嗅到一点真实的生活气息”。文学,无法复制现实,但永远而也只是提供了一种接近真相的可能,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应该包容和允许这种可能的存在。
No Comments ye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