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的周末
June 22, 2009 on 12:45 pm | In 蛰居琐话 | No Comments周末除了出门采购食物,几乎都呆在家啃书,难得如此宅。
在图书馆借了数本马丁·贝克系列,自Hanning Mankell、Stieg Larsson,最近对北欧推理小说颇为着迷。题外话,Stieg Larsson 的千禧三部曲之二The Girl Who Played Fire,英译本和中译本都将于7月底上市,兴奋难掩。
马丁·贝克系列是瑞典一对夫妻档作家Maj Sjöwall 和 Per Wahlöö 在1965年到1974年间创作的侦探小说,一年一本,直到1975年Per Wahlöö 去世,总共写了十本,2005年由台湾远流引进,全部有了中译本。Maj Sjöwall 和 Per Wahlöö都是媒体工作者,文笔简练明畅,以白描为主,不故弄玄虚,因本身经常接触实际的犯罪案例,写的故事极具现场感和真实感。《罗丝安娜》(Roseanna,1964)是他们初试啼声之作,故事架构比较简单,但描写破案过程丝丝入扣,条理明晰。《蒸发》是两人的第二部作品。贝克探长到布达佩斯寻找失踪的瑞典记者,初看以为是一桩发生在铁幕国家里的间谍案,(Henning Mankell 好像写过同类题材),结果却回到一起平常的命案,有些出人意外,中间牵涉的毒品交易,是马丁贝克系列一贯的关注点。
《大笑的警察》(The Laughing Policeman,1968)也是较早的作品,线索相对复杂,但叙述有条不紊,紧凑扣人,呈现警察如何在纷乱无序的调查中逐渐梳理出正确的破案方向,一步步接近真相。和《罗丝安娜》一样,涉及性虐主题。Maj Sjöwall 和 Per Wahlöö 被归为左翼作家,很多评论提到马丁·贝克系列的现实批判性,借小说暴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堕落丑恶,引发反思。从这三本作品来看,引人注意的一个特点是,受害者与凶手之间不是泾渭分明的善与恶,行凶动机也非单纯的私人仇怨,有的受害者,本身并不innocent,甚至也从事犯罪活动,作者把罪恶放到整个社会大背景下进行解剖,体现出社会批判的高远视野。
周日居然起了个早,去看早场电影,Woody Allen的Whatever Works。影院里的观众比预想中稍多。在欧洲兜了一圈的Woody Allen,今年的新片不仅重回他的故乡纽约,连影片的基调都回到了他60、70年代的作品,可多了点商业的温情,反成败笔。果然,这个剧本是Woody Allen70年代时写就的,后因理想中的男主角去世而被搁置。主人公Boris显然是Woody Allen自己的影子,纽约犬儒式的知识分子,玩世不恭的自嘲与嘲讽,嬉笑怒骂,宗教、政治、种族……都是他调侃的对象。离家出走的南部少女,丈夫出轨、寻女寻到纽约的母亲,追到纽约、祈求妻子原谅的父亲,来自密西西比比的这一家三口,在这座自由加疯狂的都市,各自找到了意料之外的新生活。纽约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释放灵魂的天堂,放纵欲望的地狱?Whatever works!
No Comments ye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