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现代中国之《最后的王朝》

March 20, 2006 on 1:32 am | In 书斋札记 | 1 Comment

史景迁是近几年来越来越瞩目的一位耶鲁汉学家,他的不少著作被译成中文,在台湾很流行,大陆也有,但受关注程度未知。先前看过他写洪秀全的God’s Chinese Son,看的是英文原版,被里面的汉语拼音折腾得头大,而且好像那是粤语罗马拼音吧,总之是一套有别于我们小时学的、但似乎被很多国外学者使用的一套拼音系统,为了猜出那些个不太熟悉的人名地名,实在很费脑筋,不理它吧,总好像少了点什么。后来索性想,也不要管经过翻译是否会流失一些原著的精华,于是从图书馆抱来三册的《追寻现代中国》Search for Modern China,窝在家中一个周末,才读完第一册《最后的王朝》,已有些脑袋沉沉,读历史书,真是个挺累人的活儿。

《最后的王朝》年代跨度,从17世纪晚明至1912年清王朝正式垮台,涵盖政治、经济、对外、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基本依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讲述并浅析了每个帝王当政时期发生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作为一本学术性的历史著作,它没有花哨的词藻修饰,没有动人动情的刻画,但整体读来,并不觉得干瘪枯燥,作者以客观中性的叙述为主,中间插入一些议论和分析,有点似中国古时说书人讲故事的感觉,所以,它既可作教材供学术研究之用,也可当作一般的读物,偶尔浅尝,也是挺有趣味的。

读罢上册《最后的王朝》,有三处颇有意思,一是谈到中国的人口问题,从康熙年间到乾隆短短的几十年内,当时的人口数从一点五亿翻了一番,增长到三亿,即使综观当今世界,有几个国家的人口是过亿的?而中国,在近三百年前的18世纪,已经面临了这般沉重的人口压力,实在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另外由于人口众多造成土地不够的困境,在那个时候,北方已经出现了人们通过伐木砍林来增加耕地的举动,可见今日土地流失沙尘暴的病根,在几百年前已经种下;同样因为人口的问题,每家每户拥有的土地很少,所以形成了劳动力密集的小农经济为主体的格局,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生产朝着机器化的大生产模式发展。这三大难题,经历了三个世纪,经历了好几个政权的变更,依旧悬而未决,甚至恶化得更严峻,值得我们深省。

在雍正一章,作者讲到雍正皇帝煞费苦心要解决的政治上的三大难题:“官僚结构与农村的财政问题,如何建立有效且可靠的讯息流通系统,以及强化朝廷中央的行政能力”,并明确积极的断言,“假使能够成功驾驭这三者,便能有效统治中国的广土众民”,这个断言的对象,也许不仅只是当时的雍正王朝,而这三大难题亟待解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今日的中国同样适用。这是《追寻现代中国》这本书给我们众多启示中重要的之一。

作者在该书的自序中“把‘追寻’现代中国看成正在进展的行动”,换言之,即使到了二十世纪末(该书完成的时间),中国都还不算是个现代国家。我想,是吧。

1 Commen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1. 读老外写的中国历史,的确是会有一些新的收获,
    这两天在读布罗代尔的文明史纲,特意挑出了远东史部分先读,在文章中他提到18、19世纪的中国之所以不能现代化,有一个原因在于中国的人口实在太多,就算经过战乱的打击,中国的人口还是能迅速的恢复起来,这与我之前看得到不太一样。不一样的视角,果然能带来新的思考。

    Comment by sese — March 22, 2006 10:13 pm GMT-0700 #

Leave a comment

XHTML: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