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m Toibin: The Blackwater Lightship
September 25, 2009 on 12:00 pm | In 书斋札记 | 1 Comment如今,起码在世界大多数地方,艾滋病已经不是什么禁忌(30年前它还是),不过真正描写这种疾病的文学作品,自己读过的并不多,印象最深的是白先勇很后期写的两个短篇 Danny Boy 和Tea For Two,现在再加上Colm Toibin的 The Blackwater Lightship。
喜欢上Colm Toibin的小说,是因为他最近的新作Brooklyn,平凡的人物,日常的细节,用自然朴素的语言,诠释出细腻的情感和微妙的处境,文笔优雅恬淡,内敛含蓄,Colm Toibin 当属英语文学里的语言大师,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角色显著的性格特征,形象和画面立刻跃然纸上,读这样的小说,感觉太美妙了。可惜Brooklyn落选了今年的布克奖,还是有点小遗憾。
The Blackwater Lightship 是Toibin 1999年的作品,也入围了布克奖和都柏林文学奖。(Toibin的作品目前被翻译中文的似乎只有一本,是2004年的《大师》(The Master),获得了同年的IMPAC都柏林文学奖。)故事发生在90年代初,主人公Helen性格独立刚毅,自父亲早逝后,她与母亲的关系变得非常疏离。她一心想脱离这个家,到都柏林上大学后,不仅很少与母亲联系,十年来,连结婚生子都没有邀请母亲参与。Helen的弟弟Declan是一位同志,感染了艾滋病,直到过了好几年病情加重后,才决定对家人吐露真相,并要求到外祖母位于海边的旧屋养病。于是,三代人,也是三代母女,Helen、母亲Lily和外祖母Dora 多年后因此聚在了一起, 另外还有两位Declan的同志好友Larry与Paul。
六个人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围绕照料Declan,发生了种种愉快、不愉快的事,把过去牵进来,回忆的闸门被打开。小说没有一条明晰的主线情节,而是通过每个人的生命轨迹,分散的思绪和遭遇交错在一起,叙述了一个爱与伤痛的故事。一层层情感的酝酿铺陈,到最后伤痛得到释放的高潮,出色的节奏控制,几近完美。
个人浅见,好故事不是最难的,难的是收尾。很多中间相当精彩的小说,读到最后难免像泄气的皮球,不是太predictable、写得太满,就是觉得好像差了一口气没顶住。以此而论,The Blackwater Lightship 和Philip Roth的Indignation 是最近读过的书里、个人觉得结尾写得最棒的两本小说。
另外,Colm Toibin 本人是一位出柜的同志,有一种说法,同志作家的笔触通常总是比较细腻敏感,确实很多时候是这样,而我觉得,背后的原因之一,也许是因为社会主流把同志放在一个对立、或者说与普通大众不一样的群体里,这种对抗,使同志身份的作家更容易脱离主流的无形束缚,写出人性里隐秘幽微的部分。一直相信,作家是项勇敢的人才能担当的职业,像Philip Roth、Nabokov、Naipaul那样,敢想敢写,而芸芸众生,最大的弱点之一是屈从主流,宁可相信主流编织的虚假美好,而不敢直视人性真实的丑恶。
The Blackwater Lightship 里,有段描述很特别,让人格外动容。十二三岁的Helen,得知父亲去世,一个人先回到空荡荡的家里。她走进父母的卧室,打开衣橱,看到父亲的衣物,上面似乎仍残留着父亲的味道。她拿出衬衫、短裤、西装、领带、皮鞋,还有帽子,用这些在床上拼出一个父亲的模样,觉得这样就能使父亲复活过来。她躺在这个父亲身旁,企图抓住永远失去的父爱。
1 Commen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
你的博客好漂亮。精彩,顶一下!
Comment by 种草人 — September 26, 2009 1:10 pm GMT-0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