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一点安妮宝贝
March 25, 2006 on 1:01 am | In 书斋札记 | No Comments我的阅读既不流行,也不经典,因为我走的太慢,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我走的太任性,只在自己喜欢的风景前面驻足。记得有阵子很流行的安妮宝贝,我一直没有读过,直到最近在网上看到介绍她的新作《莲花》,忽然兴起,找了一些她以前的文字来读,比如大概已经听了几百遍名字的《告别薇安》《彼岸花》,也有完全陌生从未听说过的《她比烟花寂寞》《交换》《呼吸》,也不知道这些是不是她的代表作。最后去读了《莲花》,新浪的无从得知是否完整的版本。扯个题外话,对国内一些网站现在盛行的新书连载,实在憎恶到极点,既不登载完整,也不注明是节选,读的人一头雾水,浪费了时间和感情,破坏了原著的完整性,对作者和作品本身都是一种伤害,对读者则是一种无耻的欺骗,如此的不专业,让人汗颜,与其这样的免费连载,不如好好实行一定的收费标准刊登完整的版本。纵是免费的午餐,也起码是要没人动过的完整的盒饭,如果是被别人啃了一块的鸡腿咬去一角的猪排,这样的便当,叫人如何下咽。
回到安妮宝贝,刚开始读她的文字,会被里面凄美的感伤吸引,生命的凋零,爱情的脆弱,人的孤独和寂寞,但是这样的文字堆积到一定的高度,就可能变成一幢危楼,没有深厚的地基,楼中的楼阁终难逃坍塌的结局,剩下的只是瓦砾的碎片。不想武断的说,这些忧伤的描写是无病呻吟,因为谁都猜不透谁的心情,何况是隔着厚厚的书页,(所以很不喜欢的一种书评,是把作者和她作品里的人或物或情扯在一起,企图从作品里去找出作者在现实生活里的一些蛛丝马迹,好比书里这个女主角的恋爱和作者的某段感情很相似,这个男主角是不是就是作者以前某个男友的影子,这样的求证精神,不适合文学。写成了文字,就是文字,没有作者。)但这样的文字给人过于漂浮悬空的感觉,生命永远比人想象的要坚韧的多,一个写作者,除了描绘生命浅层的唯美唯弱,更应看到隐藏其背后支撑着的更原始的倔强和顽固,这样的文字,即使写的都是死,也是有生的力度的。
后来读的《莲花》 ,也许写成游记会更好呢。在离天最近的西藏,沧桑的壁画,凝重的布达拉宫,奔腾的雅鲁藏布江,一个只能徒步而至的地方——圣洁而神秘的墨脱,还有那丛林里点点的背夫的人影,一幅完整完美的天、地、人的画卷,无端被添加上一个都市人厌倦名利场寻求自然回归的俗笔,失去了浪漫探险之本色。看似哲理的词句堆砌纠结,成了一个扭曲变形的迷宫,只会让人迷失,却无法引人思考,抑或者,这就是后现代吗?
想起,白先勇曾经讲说,一个作者,到了二十五岁,就应该带着一种历史感进行文学创作。缺乏历史的关怀,我以为,这不仅仅只是《莲花》,似乎是眼下不少当红的写作者的通病,包括最近即将推出下部的《兄弟》的上部,一个作品的历史感,不是简单的因为它写了文革或过去哪个年代发生的事,就有了就是了。对安妮宝贝和她的《莲花》,虽然喜欢不上,也无所谓有什么失望,因为文字是自由的,只是说“应该”,绝没有一定要具备“历史感”的强迫,但是,不喜欢的是书最前面那篇《关于莲花》的点评,对我来说,真的不知所云。
No Comments ye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