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独立书店一瞥
April 12, 2010 on 11:17 pm | In 命题做文 | 5 Comments游山玩水,带我们领略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我们温习文明的来龙去脉。当走遍雄伟的山川河流,观尽沧桑的历史古迹,疲惫的旅途中,一隅小小的 书店,晕黄的灯光,宁静的书香,为人们提供一处温暖舒适的精神休憩所。
残阳下的独立书店
当Kindle成为2009年美国最热门的圣诞礼物、当苹果公司于新年伊始推出iPad、正式加入电子书大战,一个风风火火的电子阅读时代正向我们逼来,无论出版界、图书商,还 是读者,都为之踌躇满志,在一片兴奋的期待、喧嚣的讨论中,独立书店──这个老迈、落寞的身影,再度浮上心头。
独立书店举步维艰的困境,日益加剧。从上世纪70年代起,伴随Borders、Barnes & Noble 等大型连锁图书超市的兴起,90年代亚马逊网引发网络书店风潮,重围之下,独立书店一家家黯然歇业。据统计,1993年全美国有4700多家独立书店,到2006年,锐减至2000多家。翻看十几年前钟芳玲女士写的《书店风景》,那些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个性纷呈的知名 独立书店,有好几家已成为历史,定格在回忆里,如纽约的高谈书集、伦敦的银月女性书店(据说后搬到了查令街另一家大型书店内),不免令人无奈伤怀。
高度发达的媒体改变了读书私密性的原貌。各大报纸的畅销书排行榜、电视广播节目里的名人荐书,很大程度影响和形塑了人们的阅读口味。在美 国,只要经 电视界女王欧普拉金口推荐过的书,无一不销量激增,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人们重拾阅读的兴趣,但也反映出现代人在读书选择上的盲目跟风。因此,欧普拉 读书会节目自开播来就饱受争议。许多文学评论者认为她推荐的书目类型单一、流于感伤主义,有的作家非但不以作品被欧普拉挑中为幸,甚至公开表示不屑。
独立、私人化的阅读,在媒体的高调渲染和推波助澜下,逐渐演变成公开、从众、追逐潮流的时尚行为。畅销书越卖越多,人们的读书视野却越来越窄。独立书店个性化的特点,在阅读口味日渐趋同的时下,丧失了与连锁及网络书店匹敌的优势。
作为一个商业实体,书店不可免俗的必须面对赢利问题。独立书店一般地处闹市中心,由于房地产业的发展,租金上涨让很多书店不堪重负,难以 为继。纽约城中的高谈书集,因拖欠50多万房租被法院勒令拍卖藏书,关门打烊。另外,在成本与管理效率两方面,形单影只的独立书店,根本无法与资金雄厚、规模化经营的连锁书店 相抗衡。而网络书店的诞生,进一步削减运营成本,具备书籍多样性和价格折扣的双重优势,加上新增的图书预览、音频简介等多媒体功能,使许多理性消费者自然 而然地转投了网购的怀抱。即使在旧书买卖方面,由于书目整理工序繁琐,需要大量人力,独立书店也不敌eBay、Alibris等网络二手书店。在四面楚歌中,独立书店的前景堪忧,不过其中也不乏惨淡经营、成功的例 子。
图书公司(Books Inc.)
隶属旧金山湾区的图书公司,是美国西部历史最悠久的独立书店,前身可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淘金热潮,创始人Anton Roman用淘金赚来的钱,在加州北部山镇Shasta开了一家书店。百年中,这家小书店经历搬迁、转手、出售、大火、重建、更名,到1946年,定型为今天的图书公司。
1966年,图书公司的第一任主人Lew Lengfeld去世。当时连锁书店的浪潮正开始席 卷美国西海岸,风雨飘摇中,图书公司曾一度申请破产保护,旗下十二家分店只剩两家。Michael Grant 和Michael Tucker不甘心就这样把书店拱手让人,他们 的抱负不仅是要让书店在残酷的竞争中存活下来,而且要再现辉煌。经过重组调整,1997年,图书公司脱掉破产保护的帽子,出版社开始注意到这只重生的书店凤凰。
图书公司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是控制每家分店的规模,拒绝向Barnes&Noble之流的大型图书超市发展,店面虽 小,但更具亲切感。此外,书店位置多选在行人流量较多的地区,积极融入当地社区,举办与居民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各类活动。鉴于先前差点破产的教训,如今的 图书公司在成本投入、退货政策、员工薪水、工作时间的分配等各个方面,更加谨慎小心。
史传德书店(Strand Book Store)
纽约格林威治村旁的史传德,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手书店(不过也有人拿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包威尔书店(Powell’s Books)与它竞争这个“最大”头衔)。这家纽约的地标书店历经三代人之手,至今仍保留着家族经营的模式。它创建于1927年,初始店面设在第四大道著名的“书街”(Book Row)上。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书街”上共有50来家书店,昔日的盛况虽已不在,但史传德是其中唯一坚持到今天的“幸存者”。
1956年,弗雷德从父亲本杰明·巴斯手中接管书店,不久把史传德从第四大道搬到今天百老汇路与12街的交汇处。史传德书店里有新鲜的油墨味,有旧书摊淡淡的陈味,却不闻熟悉扑鼻的咖啡香。 不知从何时起,阅读被打造成一种散发着咖啡芬芳与小资情调的休闲活动,书反而沦为点缀之一。但在史传德,没有沙发,没有咖啡座,阅读回复它原来简单朴素的 面貌。
还没进店,先遇到书。史传德店门外的街道上,散放着若干半人高的活动书架,上面是一两块美元的特价书。店内满坑满谷的新书旧书,把空间填 得略嫌拥挤,恍若踏进一座浩瀚的书库。对初次驾到的客人而言,最具吸引力的,也许是三楼的珍藏区。那里有几个世纪前的古书珍本、有作家的签名本、试刊本、 首版本……十足是个图书收藏博物馆,让人大开眼界。不夸张的说,去过史传德,别的书店都不用去了。
独立书店的文化内涵
爱书者哀挽独立书店的消失。作为一个城市或社区的文化地标,独立书店被赋予的涵义早已超过简单的图书买卖。它既履行着文艺沙龙的职责,又 象征了追求自由、反抗权威的叛逆精神。如曼哈顿岛上拥有87年悠久历史的高谈书集,在开业初期,以大胆销售劳伦斯的《查泰来夫人的情人》、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等禁书著称;美国西部象征伯克莱精神、历经半个世纪起起落落的科迪书 店,1989年因在橱窗陈列拉什迪的书作《撒旦的诗篇》,遭到伊斯兰教会的恐怖威胁;旧金山的城市之光书店,是五十年代“垮掉一代”的大本营,如今则成了山城垮不掉的“城市之光”。
近年来,伴随反对连锁化声音的高涨,人们光顾独立书店,不再仅仅为了买书,更渐成一种立场或姿态的标榜,一种与主流大众保持距离、追求个 性化的行为。
城市之光书店(City Lights Books)
旧金山的城市之光书店背邻唐人街、面朝小意大利区,地处东西文化碰撞的“十字路口”,它承载的文化意义不仅仅是一家书店。来到旧金山,无论爱书者,还是普通游客,都会慕名寻 到这座位于哥伦布大道与凯鲁亚克街交汇处的仿古希腊风格的两层建筑。正对店门,有段通往地下一层的木楼梯,艾伦·金斯堡、杰克·凯鲁亚克、尼尔·凯塞迪等多位“垮掉一代”的作家,曾在那安静无人打扰的地下室里读书、聚会,高谈阔论。
随着“垮掉一代”应运而生的这家书店,取名自查理·卓别林的同名电影“City Lights”。书店主人Lawrence Ferlinghetti是位诗人。1956年,他出版艾伦·金斯堡的诗歌《嚎叫》,被美国当局扣押没收,从而确立了城市之光书店“反抗权威”的传统。书店除了经营图书,还创立自己的出版社,出版各类主流之外的小众书籍。
独立书店构成都市文化的一道风景。曼哈顿26街上的革命书屋(Revolution Books),没有哗众取宠的招揽,是家很认 真的左派书店;地处曼哈顿东村的奥斯卡·王尔德书店,专营同志出版物;旧金山的Mystery Bookstore,是全美最古老的推理书店,既收罗 大量泛黄的推理旧作,又不时举办新书签名和朗读活动,是推理迷的乐园。另一方面,独立书店不一定非在旧金山、纽约这样的文化精英聚集地,才能维续营生。
海湾书店(Bay Books)
海湾书店没有史传德庞大丰富的藏书,没有城市之光深厚风云的历史背景,这家年轻的独立书店,座落在一个方圆区区20平方公里的小半岛上。这座半岛叫作科罗纳多,与加州南部圣地亚哥城相隔一道细长的海峡,是 一处旅游度假胜地。岛上有名的科罗纳多大酒店,不仅以全木制结构著称,而且是温莎公爵与辛普森夫人初次相遇的地方。
开书店是店主人Shirley Muller女士多年的梦想,这个梦想在1990年变成现实。2002年,Muller女士去世,书店由她的儿女接手,现已发展成为圣地亚哥县最大的独立书店。除了小说、非小说、儿童读物等各类图书,海湾书店还拥有南加州首 屈一指的报刊数量,包括美国国内出版的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报纸杂志。在科罗纳多半岛欢闹熙攘的游玩氛围中,这缕温暖清幽的书香,显得格外静谧而别致。
独立书店的衰落,带走了一个阅读的黄金时代。在全球化、标准化、批量化的文化变迁中,它注定扮演一个无能力挽狂澜的悲剧角色。独立书店又像顽强的夕阳,没有那道光热,世界将跌入冰冷彷徨的黑夜。数字时代使文字复制变成简单的Copy+Paste,但书店这样一个实体空间,却是任何数字技术都无法复制的。
(旧酒新瓶《全球通》杂志稿)
5 Comments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
中国有独立书店吗
光合作用那种算吗
但我觉得似乎已经开始变味了
有时间了自己整一个
Comment by Chris — April 14, 2010 6:26 pm GMT-0700 #
想起《电子情书》里面甜姐的儿童书店被汤哥收购的情节。
独立书店被看成是文化的传承,是促进人与人交流的地方,在美国尚且如此狼狈。
在中国,浮躁的人是不会选择进书店的。
Comment by PAUL — April 14, 2010 10:24 pm GMT-0700 #
有啊 ~ 别什么都 中国有么, 中国有么? 有劲没劲啊。
中国独立书店当然有,不过不一定是你想象的那种。青岛就有好多~ 有意思,有思想,有味道的书店。
Comment by sunsun — April 15, 2010 2:35 am GMT-0700 #
博主您好,
默默讀您的博客有一段時間了,第一次留言。
能找到一個像這樣專門與讀書有關,而且認真寫下讀書感想的博客真的很不容易,也感到很欣喜。
我也算是個愛書的人,但是與博主相比就很相形見絀了。
之所以在這篇博文後留言是因爲我在紐約生活了很多年,但是卻從沒有去Strand掏過書,經過博主一提點才恍然覺得,自己錯過了多少在二手書店掏書的樂趣啊~~~所以決定近期就跑過去Strand消磨一個下午。
另外,因爲經常來這裡看博主的文章,所以我在自己的小博客上把您的網址加入了我的Feed List裏面,不確定需不需要博主許可,如果有問題請告訴我。
我的令人見笑的小博客:http://grayfruit.blogspot.com/
灰果子
Comment by 灰果子 — April 15, 2010 6:52 am GMT-0700 #
第一次看您的博文,我很认同您提到的问题。在北京,有一家算是独立书店的书店(我这么说好像不太准确),就是单向街书店,我很喜欢它的创始人-许知远。但是,好像有品位,有规模,有影响的独立书店很少,我自己本人也经常在网上购书,因为省去了很多时间和麻烦。但是,那种在众多书中精心挑选,或者与一本书的惊喜相遇就被简化成一串订货单号码和货到付款了,好多乐趣已经没有了。
Comment by viola — April 15, 2010 7:40 am GMT-0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