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英美新书预览
February 9, 2011 on 4:52 am | In 书斋札记 | No Comments辞旧迎新,与年终回顾盘点并行的是新年展望,对图书出版界亦是如此。在美国,一本书从完稿到出版,周期通常为一年,所以当各大媒体“年度好书”的榜单纷纷出炉以后,紧接着便是罗列下一年“最期待的新书”书单。以下只是从近百本已经或即将出版的新书中挑出的若干,希望这冰山一角能让我们得窥新一年广阔丰饶的英语文学版图。
名家新作
自《布鲁克林》在美国创下不俗的销量后,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的最新短篇集《空荡荡的家》(The Empty Family)于今年一月在美国出版。集中九个故事围绕爱情、孤独与欲望,从今日的爱尔兰、七十年代的西班牙到十九世纪的英国,托宾凭借其敏锐深邃的洞察与细腻沉静的文笔,刻画了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人物,带读者走入他们隐秘的内心世界,回忆与省思构成这些故事最大的戏剧冲突。曾两度担任美国笔会主席的作家Francine Prose 在《纽约时报》书评里毫不吝啬的将托宾称为“爱尔兰大师”。
生命中最残酷也最可怕的事,不是知道自己有一天会死,而是不知道爱人会不会有一天先我而去。三年前,因为一次意想不到的肺炎感染,乔伊斯·卡洛尔·欧茨失去了与她相伴四十六年的丈夫 Raymond Smith,毫无准备的欧茨突然间必须面对孀居的现实。失眠、噩梦、伤心欲绝、医院的阴影、无法扼制的回忆,在《一个孀妇的故事》(A Widow’s Story)这本回忆录里,欧茨叙述了自己如何从失去爱人后的沉重打击中找回人生与写作的意义,坦然面对、接受一个人的生活。
这是一本与欧茨以往作品很不相同的书,其内容和主题令人不由自主想起几年前琼·迪迪安(Joan Didion)的《奇想之年》(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都是女作家在意外失去至爱亲人后写下的对生死的思考与感悟。《奇想之年》被评论界赞誉为“伤恸文学(mourning literature)的经典之作”,此番欧茨的《一个孀妇的故事》会给人怎样不同的触动,且拭目以待。
从《雷格泰姆时代》(Ragtime)到《纽约兄弟》(Homer and Langley),刚过完八十大寿的美国文坛泰斗E.L.多克特罗(E.L.Doctorow),今年春天又有新书出版了。《充裕的时光》(All the Time in the World:New and Selected Stories)收录精选了多克特罗的新旧短篇作品,虽然兰登书屋没有透露具体的篇目,根据已知的信息,里面有六篇是第一次集结成书出版,其中标题故事曾发表在2009年《肯尼恩评论》(Kenyon Review)的冬季刊上。
2008年,四十六岁的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因忧郁症自杀,震动文坛,令同行与书迷扼腕。他被《洛杉矶时报》誉为“最近二十年里最具影响力和最富创新精神的作家之一”。华莱士留下一部未完成的遗稿,两年来,他的编辑Michael Pietsch一直致力整理这部遗稿,让它能够以书的形式与读者见面。如今,这本《苍白的国王》(The Pale King)终于将在今年四月面世了。书中,名叫“大卫·华莱士”的主人公到美国中部一家国税局实习,看到枯燥重复的工作怎么剥夺掉人最后的尊严与人性。在一章题为“作者的序”里,华莱士告诉读者,自己曾经在国税局工作过,从而将整部小说设计成一本“伪自传”(mock memoir)。
既《遥望》后时隔四年,加拿大诗人作家迈克尔·翁达杰完成了他的第六本长篇小说《猫桌》(The Cat’s Table),虽然目前仍无法得知具体的内容情节,但负责该书的出版商称,“这也许是翁达杰迄今最令人兴奋和感动的小说”,并确认出版时间是今年八月三十日。
翻译文学
匈牙利作家桑多·马芮(Sándor Márai)在文坛的命运与犹太裔女作家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十分相似:曾经声名大噪,继而湮没,身后被重新发现,引发热潮。桑多·马芮1900年出生在尚未分裂的奥匈帝国,三十年代扬名欧洲文坛,以精准明晰的现实主义风格著称。二战后,苏联铁蹄进入匈牙利,他被迫流亡,他的作品在匈牙利悉数遭到焚毁,直到九十年代中,一位意大利出版家在巴黎偶然发现他的著作,购得版权陆续出版,后再辗转翻译成英语。此时,距桑多·马芮去世已有好几年。1989年,八十八岁高龄的马芮在妻子养子相继离去的孤独中,选择自杀画上人生的句点。
《婚姻画像》(Portraits of a Marriage)是桑多·马芮最新被译成英语的作品。小说分三部分,最初登场的是妻子Ilonka,其丈夫Peter爱上岳母的女仆Judit,门当户对的婚姻并不意味着遇到爱情中对的那个人,Ilonka千方百计想赢回丈夫的心;第二部,出身富裕的Peter,厌倦了布尔乔亚的秩序,把爱情当作反抗的寄托;第三部,女佣Judit成为Peter的第二任妻子,借爱情治疗贫穷的自卑和贪欲。透过三位主人公的自述,或说内心独白,小说呈现了二十世纪匈牙利的变迁,贵族阶层的消失与布尔乔亚的没落,它不止是一幅婚姻与爱情的画像,更是一幅时代的写真。
读过《不可忍受的加骄牧人》(The Insufferable Gaucho)里的两篇文艺评论后,对已故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小说以外作品感兴趣的读者,将在今年读到一本更完整的波拉尼奥文集《括弧之间:散文、评论及演讲 1998-2003》(Between Parentheses: Essays, Articles and Speeches 1998-2003)。
耀眼新人
对读者来说,Tea Obreht也许还是个陌生的名字,但她的首部小说《虎妻》(The Tiger’s Wife)无疑是2011年最受瞩目和期待的新人作品。Tea Obreht 出生在前南斯拉夫,1997年移民美国。2010年,才二十五岁的她入选《纽约客》二十位四十岁以下最优秀的小说作者(20 under 40),是里面最年轻的一位。2010年末,在科伦·麦凯恩(Colum McCann)的推荐下,她被美国图书基金会评为三十五岁以下新锐作家之一(5 under 35),是五位获奖者中唯一还未正式有书作出版的一位,真可谓未读其作,已闻其声。
在巴尔干半岛一个不知名的国家,一个越过边境、寻找祖父死亡之谜答案的女孩,一头在纷乱的战火中从动物园脱逃的老虎,一位与老虎建立起友谊的神秘聋哑妇人,以及一系列有关不死的男人的传说,《虎妻》结合神话与写实,编织了一部磅礴永恒的家族传奇。
除了上述提到的以外,昔日布克奖得主Anne Enright、Alan Hollinghurst、Roddy Doyle、Aravind Adiga也均在今年有新作问世,分别是《遗忘的华尔兹》(The Forgotten Waltz)、《陌生人的孩子》(The Stranger’s Child)、《斗牛》(Bullfighting)和《塔里最后的男人》(Last Man in the Towr)。美国小说家理查德·福特(Richard Ford)主编的《蓝领,白领,无领:工作的故事》(Blue Collar, White Collar, No Collar: Stories of Work),虽然收录的作品大多不是第一次出版,但艾丽丝·门罗、Ann Beattie、John Cheever、Richard Yates、Deborah Eisenberg、Jhumpa Lahiri……仅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便让人很难不去关注它。
(for 《上海壹周》)
No Comments ye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