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 Yoon: Once the Shore
February 9, 2011 on 4:54 am | In 书斋札记 | No Comments安静的力量
在2010年岁末,意外惊喜的发现了一本2009年错过的好书,Once the Shore。这是本短篇故事集,作者Paul Yoon,韩裔,1980年出生在纽约,英语文坛一张非常年轻的新面孔。Once the Shore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书,2010年,他被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选为五位三十五岁以下的新锐作家之一(5 under 35)。
Once the Shore 里的八个故事发生在韩国沿海一座虚构的岛屿上,时间跨越半个多世纪,从二战到韩战,到新千年旅游业的发展,日军走了,美军来了,农场卖了,旅馆高尔夫球场建起来了,作者写的均是岛上的渔民村民在这些残酷动荡剧烈的历史变迁中的遭遇和经历。其中,同名故事Once the Shore是Paul Yoon第一篇发表在文学杂志上的作品,被收入2006年美国最佳短篇小说集(The Best American Short Stories 2006)。故事写一个丧偶的美国妇人,来到丈夫曾经服役的Solla 岛,企图追寻、抑或说求证一段过去的真相。在旅店,她遇到一位年轻的服务生Jim,Jim的哥哥刚因为一场意外惨死于海上,电视新闻都在报道,可他没有请假回家奔丧,也没有把哥哥的事告诉同事,他照常工作,独自默默的消化丧亲的痛楚。也许恰是这种藏在心底不可言说的秘密,使Jim与美国妇人之间发展出一段奇妙的友谊,最后,Jim想出一个很浪漫的方式,帮妇人完成了她此行的心愿。
战火的创痛弥漫在Paul Yoon的故事里。演习的美军无故炸中太平洋上的船只,上百人失踪,老夫妇驾船出海,希冀找到幸存的儿子。靠潜水捕鱼为生的老妪,年轻时丈夫被日军抓走、一去不返,从此寡居、膝下无子的她,对一名随家人迁居到岛上来的残疾日本少年生出特别的关爱与怜惜。一个二战时被送到岛上孤儿院的日本女孩,无意中撞见一幕惨象,从此精神恍惚,不断活在幻觉中。因跛脚而嫁不出去的少女,好心收留了一名美国逃兵,暗生情愫。
另一桩改变岛民生活的事件是新世纪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妻子早逝的丈夫,因无力负担现住的大屋,决定将农场出售给旅馆大亨,不料此举深深伤害了女儿的心。因为一次在餐馆被误认作他人,男子对自己多年美满安稳的婚姻产生怀疑。经营旅游礼品店、迟迟未婚的女子,多年后终于等到学生时代的初恋情人归来,她压抑渴望,想耐心的让这段爱火重燃,结果却发现是场骗局。
无论凝练的语言、含蓄的情感,还是高度浓缩的情节,Paul Yoon都堪称是一位非常节制的作者,也因此,他的每则故事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四十页,却分明具有长篇小说的格局与气势,换言之,背后隐藏的多于纸上写出来的。正如Paul Yoon自己在谈及写作时所讲的,他说,“我曾经读到,Nadeem Aslam在着手创作他优美的小说《迷失恋人的地图》(Maps for Lost Lovers)前,就里面的每个人物,写了几百页的描述。用我的话来说,我认为,要写出精炼优雅的东西,必须先反其道行之──要不断的构建,对于每个故事,要构建堆叠很多很多,让自己沉浸其中,尽可能畅想各种丰富的可能性。”这番话让人联想起加拿大的短篇女王Alice Munro,听一位作家说过,Alice Munro见诸于世的作品虽然几乎全是短篇,但其实她在创作每一个短篇时,都会写上几十页甚至更多的背景故事(back story)。
经过锤炼的不止是故事与文字,还有书写的脉络。Once the Shore里的每篇作品结构精巧细密,非线性的叙事,跳跃的时空,叙述视角的转换,在在给故事蒙上神秘迷离的色彩,读者需要从散漫的情节中慢慢拼凑出人物命运的图景,这不知是否有受到翁达杰的影响(Paul Yoon在采访中多次提到自己对翁达杰和他小说《身着狮皮》(In the Skin of a Lion)的喜爱)。这些故事的节奏宛若平静如镜的海面,舒缓中带着几分凝重,描写生死离散,克制疏离,却不失悲悯情怀,让人于伤痛苦难中看到人性的善良与隐忍,给人希望与温暖。
(《书城》2011年1月号)
No Comments ye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