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ju Cole: Open City

March 14, 2011 on 6:03 pm | In 书斋札记 | No Comments

在漫步中丈量纽约的前世今生

2009年,爱尔兰裔作家科伦·麦凯恩的《转吧,这伟大的世界》,借描写过去而关照现在,以三十多年前一次真实的行为艺术事件为核心,建构起一部荡气回肠、精准勾勒和诠释时代精神的小说,荣获该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今年春,又有一本书写纽约的小说在美国引起不小的轰动,赢得评论界一片赞声,甚至被誉为一部新的划时代的后九一一小说。作者是位新人,Teju Cole,他与麦凯恩一样,也非土生土长的纽约人。他来自尼日利亚,1992年移民美国,目前除了从事写作与摄影外,还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艺术史博士。《敞开的城市》(Open City)是他出版的第一本长篇小说。

故事从2006年的秋天开始,主人公朱利叶斯(Julius)是纽约的一位精神科住院医师,他有一半尼日利亚血统、一半德国血统,十四岁时父亲去世,十七岁从军校毕业后,他申请了美国的大学,离开尼日利亚,自此与母亲关系日渐疏远。他有个女友,后搬去了旧金山,不久两人分手。朱利叶斯经常在下班后的夜晚或周末,独自一人行走在纽约的大街小巷,有时去拜访已退休的日裔英语教授,有时转进博物馆或唐人街的古玩店,有时只是一味漫无目的的游走,一路走,思绪跟随眼前的景物或搭讪的陌生人转折起伏,时而回到自己的过去,时而回到这座城市的过去,时而聆听他人的叙述,时而观察省思我们身处的世界。

在小说进行到三分之一处,朱利叶斯利用假期飞往布鲁塞尔,试图找寻失去联系多年的外祖母,将行走的脚步延伸到一座新的陌生的城市。他在布鲁塞尔的网吧结识了一名与他年纪相仿的摩洛哥留学生法鲁克(Farouq)。他们同出生在非洲,在相似的环境下长大,都对政治哲学文化怀有浓厚兴趣,他们关心相同的社会问题,但观点相左,态度亦不同,法鲁克激进愤怒,朱利叶斯克制温和。Teju Cole表示,这是两个有意安排的互相映射的人物,像隔着一面镜子,各自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与此同时,布鲁塞尔亦是一座与纽约相对应的城市。英语中,“open city”指战时为保护城内建筑遗迹不受破坏而允许侵略军长驱直入的不设防城市。在Teju Cole眼中,纽约正是这样一座敞开接受入侵的城市,“虽然不是以一种明显的方式表露出来”;而布鲁塞尔则是二战历史上一座真正曾经宣告过不设防的城市。另一方面,Cole也希望赋予“open”(敞开)一词一层更积极的褒义,即,开放、没有偏见,就如朱利叶斯在车站、酒吧、收容所与那些陌生人的相遇交谈一样,他们毫无戒备的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人生遭遇。

《敞开的城市》是本新颖独特、不同寻常的小说,它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内容散漫庞杂,涉及种族、宗教、历史、环境、文化、艺术,音乐、哲学、身份认同。从几个世纪前的美洲黑奴贸易、欧洲殖民者对美洲原住民的迫害,到近期非洲国家的内战、残暴的独裁统治者、以色列与阿拉伯人的土地之争,到当前热议的欧洲新兴的右翼保守势力、伊斯兰教与西方世界的冲突对立,乃至纽约家家户户遭受的臭虫之害,很难想像一本糅杂了如此浩繁的议题、给人包罗万象之感的小说,是出自一位初露头角的文坛新人之手。

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作者沉着从容的叙事口吻,既无毕露的锋芒,又不显出局促拘谨。“我转过弯,发现自己来到美国民俗艺术博物馆的入口。以前从未参观过,我走了进去”,“十二月初,我在宾夕法尼亚车站的地下通道里遇见一位海地人”,“二月伊始,我走去华尔街见帕瑞施(Parrish),帮我报税的会计师,但我忘了带支票簿”,“春天,大地恢复生机,我与朋友去中央公园野餐”,“我受邀去约翰·米松(John Musson)家参加派对”,这些极其平常的记述,宛如一条无形的细线,绵密而有条不紊的串联起每一段冥想与回忆,使整部小说的氛围如同主人公朱利叶斯的行走一样,弥漫着闲散游离的色彩。与此呼应的还有朱利叶斯这个人物的性格,他孤独敏感,安静沉默,对周遭一切保持一副局外人冷漠疏淡的态度。

Teju Cole说,纽约给人印象是一个五光十色、不断更新、永远活在当下的城市,可事实上纽约有的不止是现在。“临街的楼房,一层正面是最现代时髦的,但当你抬头看向二楼,几乎无论走到城市的哪个角落,见到的都是十九世纪。它是一座老城,那层古老的色彩永远清晰可见。……我们习惯把欧洲看作一个富有历史感的地方,但我认为,纽约也是一个处处被历史包围的空间。它包含美洲原住民的历史、殖民史、黑奴史,以及等等等等。”

然而历史,或者说过去,并不像博物馆的展品,直接明了的陈列在我们面前,供我们回顾缅怀。它可能被掩盖、被湮没、被歪曲、被篡改、被忽略、被遗忘。朱利叶斯在小说中慨叹,“过去,假如有这样一种东西的话,绝大部分是空白,在大片大片的虚无中,漂浮着重大的人和事。尼日利亚对我而言就像那样:大部分都忘了,只剩几件,那几件事记得格外清晰。”

《敞开的城市》是一部关于回忆的小说,城市空间的历史与个体的过去交叠掩映,里面虽然充斥着零碎杂乱的史料断片与形形色色的议论观点,但Teju Cole自言,他无意写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作品,而旨在通过朱利叶斯这个人物,呈现我们目前的某种生活状态,以一个具有朱利叶斯这般学识背景与人文关怀的主人公为出发点,构想他脑中可能闪现和萌生的想法见解。朱利叶斯也许正代表了时下一类典型的年轻人,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爱好艺术,有丰富的学养与敏锐的洞察力,常以一种冷静的旁观者姿态审视世界,很少、甚至拒绝介入。

沉浸于漫步中的朱利叶斯,不断探寻挖掘历史的死角,一边如数家珍的细述纽约种种被漠视或抹杀的过去,一边倾听社会底层或边缘人的声音,却殊不知自己亦有一段他不愿承认、被自觉或不自觉扼制的回忆。小说结尾这一出乎意料的转折,无疑是个莫大的反讽,重重击碎主人公自以为能置身事外的优越感。

几年前,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炮轰美国当代文学狭隘孤立,不积极翻译别国作品,不参与世界文学的对话,可是换个角度看,最近十几年的美国文坛或许也是最开放、最兼容并蓄的,特别是涌现了大批移民作家。他们有的出生在美国,是第二代移民,有的儿时或成年后移居美国,他们选择英语为文学创作的母语,并且有众多好奇而包容的美国读者愿意阅读他们的作品,不论写的是美国以外他们的故土,还是移民的经历,抑或他们作为外来者眼中所看到的美国。 非裔的Chimamanda Ngozi Adichie、Dinaw Mengestu,亚裔的哈金、李翊云、Chang-Rae Lee、Paul Yoon,拉美裔的Daniel Alarcón、来自东欧巴尔干半岛的Téa Obreht……现在,这份长名单里又将添上一个耀眼的名字──Teju Cole。

(for《上海壹周》)

No Comments ye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XHTML: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