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们读的拉美作家会是谁?
June 20, 2011 on 10:30 am | In 书斋札记 | 2 Comments首部有加西亚·马尔克斯正式授权的《百年孤独》的中译本问世了!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首度访华、与中国读者见面了!半个世纪前拉美文学爆炸的旋风在今夏俨然有了重袭之势。趁着这股热潮,我在电脑屏幕上打下Juan Gabriel Vasquez(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Daniel Alarcón、Santiago Roncagliolo、Alejandro Zambra、Adriana Lisboa这些年轻而陌生的名字,他们肯定不是明天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或巴尔加斯·略萨,但他们可能是引燃下一轮拉美文学爆炸的主力。
Juan Gabriel Vasquez:“拉美文学中最具独创性的新声音之一”──巴尔加斯·略萨
今年三十八岁的哥伦比亚作家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是新生代拉美作家中最闪亮的一位。他父亲的叔叔是五十年代的驻英大使,他父亲年少时也在伦敦住过三年,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巴斯克斯日后在英国文学方面的深厚底蕴。听说他之前去中国,在餐桌上信口就背起了莎士比亚的诗句。巴斯克斯目前与家人住在巴塞罗那──六十年代拉美文学爆炸的兴起地。离开哥伦比亚十四年,他说,这个国家已成为“我笔下的主题──我唯一的执念”。他每年都会回哥伦比亚一次,部分原因是为让女儿了解自己的根,但另一方面,他也坦承自己不打算回去定居,“我爱当一个异乡人;我喜爱免受迫害的自由,以及从远处看着那个你所属的地方。”
《告密者》(The Informers)是巴斯克斯首部被翻译成英语的作品。小说撷取四十年代拉丁美洲一段鲜为人知的反纳粹的历史,探讨在正义之名掩护下的背叛与伤害、复仇与宽恕。巴斯克斯采用元叙事手法,通过多层次的回忆与转述使叙述本身亦成为故事的一部分。2009年,当英美两地的书评人读过《告密者》的英译本后,均给予了很高评价。而《华盛顿邮报》也针对英语出版界历来不热衷翻译文学的沉疴忿然指出,《告密者》的原著出版于2004年,为何时隔五年之久,英语读者才有机会读到这位作家,这“既是一个谜,也让人失望”。《告密者》的成功为巴斯克斯蛮声国际文坛奠下了基石,自此,他不再只是一位受西语读者关注的作家。
巴斯克斯之后的两本小说《科斯塔瓦那秘史》(Historia secreta de Costaguana)与《坠物之声》(El ruido de las cosas al caer)同样以黑暗的历史角落为题材,前者围绕哥伦比亚近代史上的内战、巴拿马运河的兴建以及美国的干预插手而展开。科斯塔瓦那是波兰裔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小说《诺斯托罗莫》(Nostromo)里一个虚构的国家,巴斯克斯塑造了一位与康拉德有过交往的主人公,他把自己的祖国哥伦比亚认作是康拉德笔下科斯塔瓦那的原型,深感有必要将他所知道的历史真相讲出来,纠正康拉德的版本。
后者《坠物之声》是巴斯克斯今年的新作,写的是哥伦比亚的毒品史。故事以追捕一头逃出动物园的河马为楔子,这场意外启动了主人公的回忆机制,而那间充满异国情调的动物园则是一位哥伦比亚毒枭为展示自己的强大势力而留下的遗迹。该书出版后荣获在西班牙语出版界中颇具声望的丰泉小说奖。
Daniel Alarcón:“近年中最令人兴奋、最具抱负的作家之一”──科尔姆·托宾
随着英语文坛越来越多移民作家的涌现,族裔与语言已不再是绝对的一对一关系。例如年轻的秘鲁裔作家Daniel Alarcón,他1977年出生于利马,三岁后移民美国,目前居住在加州的奥克兰,他迄今的两部作品──《烛光下的战争》(War by Candlelight)与《失落之城电台》(Lost City Radio)──均是用英语写成,后又被翻译成西班牙语在拉美地区出版。
贫穷、暴力、剧烈的贫富差距、残酷的军事独裁、澎湃的游击革命,各种动荡不安的因素曾经或依旧充斥着拉丁美洲。街头的流氓少年,丛林中的游击革命者,城市里行骗的小丑,杀狗的恐怖主义行径……在短篇集《烛光下的战争》的故事里,Alarcón用敏锐的观察和沉稳扎实的叙事,揭开这些眼花缭乱、耸动刺激的事件表面,深入人物复杂幽微的内心世界,描绘他们的伤痛挣扎、犹豫悔恨。
《失落之城电台》是Alarcón的首部长篇。小说虚构了一个饱受内战创伤的不知名的南美国家,电台主持人诺玛(Norma)通过电波帮助听众找回他们在战火中离散的爱人,而诺玛心底亦藏着一个隐痛,她的丈夫也在十年前的战争中下落不明。某日,一个男孩出现在电台,诺玛在他带来的失踪者名单里看到一个丈夫曾使用过的化名,她决定循着这条线索,追找丈夫的踪迹。
Daniel Alarcón相继被《格兰塔》和《纽约客》选为优秀年轻小说作家之一,鉴于西语作品在英语出版界所受的冷遇,Alarcón希望利用自己双语背景的特殊身份,致力向英语读者介绍拉美的新作家新作品。他曾参与《西洋镜》杂志(Zoetrope: All-Story)“拉美文学特刊”的编辑,同时也为文学杂志《公共空间》(A Public Space)负责各类与秘鲁相关的主题和文章。
Adriana Lisboa:“未来之星……一位属于今天与明日的作家”──若泽·萨拉马戈
拉丁美洲是一个地域概念,除了占绝对多数的西班牙语作品外,拉美文学也包括用葡萄牙语、法语、英语、印第安语等创作的作品。今年四十一岁的Adriana Lisboa是一位出生在巴西的葡萄牙语作家,拥有音乐和文学双重学位,曾旅居法国、日本,当过爵士歌手、横笛演奏者、音乐老师。现在她住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州。她的作品丰富,至今已出版了五部长篇、一本短篇集、一本中篇和三本儿童书。她也是一位译者,曾将科马克·麦卡锡、彼得·凯里(Peter Carey)、玛丽安·罗宾森等多位英语作家的作品翻译成葡萄牙语。她最知名的作品应是小说《白色交响曲》(Symphony in White),获得2003年的若泽·萨拉马戈文学奖。
《白色交响曲》以一对姐妹为主人公,讲述了两个女孩的成长史。十五岁的姐姐离开十一岁的妹妹,到里约热内卢与姑婆生活。几年后,母亲病重,暴虐的父亲嗜酒成性,姐姐返乡结婚,而妹妹则搬去里约热内卢,在那儿结识了一位年轻的艺术家。又过了二十多年,妹妹带着长大成人的女儿回到姐姐所住的祖屋,一张交织了伤痛、爱与背叛的网在等着解开。
Alejandro Zambra:1975年出生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首部小说《盆栽》(Bonsái)获2006年智利书评人奖最佳小说,智利的主要报纸《信使报》(El Mercurio)总结道,“《盆栽》的出版……标志了智利文学的一种放血。可以说(或有待争论)它代表了本国文学一个时代的结束,或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Santiago Roncagliolo:1975年出生在秘鲁利马,以极左毛派游击队组织“光辉道路”为历史背景、反思政治语境下的暴力的惊悚小说《红四月》获今年英国独立报最佳外国小说奖。
……
拉美新作家的名单可以开列得很长,上述几位只是因有英语版作品问世而较受瞩目的极小一部分,还有更多的新人佳作,在等待出版人的慧眼,将它们译介给更广泛的读者。
(for《上海壹周》)
2 Comments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
您好。我是湖南文艺《外出偷马》的责编,谢谢您此前在《书城》上的书评。现在新书上市,我能在豆瓣和当当这些网站上贴您的署名书评吗?
Comment by 徐小芳 — June 20, 2011 8:50 pm GMT-0700 #
@hack 520.
貌似在炫耀;而不是评论。
是要楼下的我们发表”恭喜恭喜,羡慕羡慕“吗?
Comment by candy — July 5, 2011 4:10 am GMT-0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