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July 6, 2011 on 10:09 pm | In 书斋札记 | No Comments

01,归乡路(The Road Home),Rose Tremain 著,谢静雯 译

2008年的柑橘奖获奖作,讲一个波兰伐木工人在失业、妻子又因病去世后,离开家乡的母亲与幼女,到英国打工、期望开创人生新未来的故事,有相当细致入微的描写,但总体中规中矩,喜欢中间的波折,但顺利的结局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小说的力量,虚构的小说提供的希望亦多是虚幻的,现实往往残酷得多。作者说,写作这本小说的初衷是看到一部报道一名波兰移民男子在伦敦沦落为街头游民的记录短片,于是决定“创作一段……主轴围绕在一个男人努力在遥远的异乡振作生命,试着从黑暗爬向光明……”,让“英国人对大量东欧移民涌入所感到的恐惧和偏见……有些许改观”,窃想,如果《归乡路》塑造的是一个如何经过诚实努力却终究敌不过命运最后被迫流落街头的主人公,是否会对读者多一点警醒,莫以成败论英雄,让我们对周遭的失意者多些许同情和理解呢?

02,Before You Suffocate Your Own Fool Self, by Danielle Evans

一本新人作家的短篇集,有入围今年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长名单。Danielle Evans是美国非裔作家,毕业于爱荷华作家工作室,现居住在华盛顿,在American University教授文学。集中里的八篇故事,主人公几乎都是年轻女性,在青春期的不安骚动、叛逆和vulnerability中间,夹杂着一个不断复现的主题──种族。白人与黑人之间的隔离,不再是正面的冲突抗争,变得更隐晦幽微而复杂,喜欢作者精巧的布局、含蓄的文笔,很能勾起少女的心绪和情怀。

03,The Memory Chalet, by Tony Judt

非常独特的一本回忆录。序言与跋以外,分成三个部分,大致可概括为童年、求学、学术生涯,不止有细致的叙事与怀旧的愁绪,更凝结了深刻的自省与学者的批判思辨。在童年部分,有半数以上章节围绕交通工具而展开,从父亲痴迷的汽车到电车、火车、轮渡等各种公共交通方式,联想到作者日后的处境,不免让人有种难言的哀怅。其中一章写到Tony这个名字的来源,乃承继自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阿姨,通篇没有一处停留在有关Holocaust的陈词滥调上,而一直在反思历史、记忆与当前犹太人的身份认同,清醒的洞察,犀利的批判,让人尤为难忘。

No Comments ye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XHTML: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