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五十年—博学之上的大智慧

April 26, 2006 on 2:19 am | In 书斋札记 | No Comments

如愿的从东亚图书馆搬回“李敖祸台五十年—庆祝十书”里的另外七本(只剩第二册被借出了,下回补上),才读了第一、第三册《笑傲五十年》和《李敖智慧书》,虽然收录的基本都是政论的抨击文章,但是骂得淋漓畅快,有理有据,旁征博引,一点都不觉得枯燥,博古通今、纵览中外的深厚渊博之学识,对历史文献翔实的考据引用,除了一次次为大师的博学折服,更是上了无数堂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受益匪浅。

《笑傲五十年》里,有一篇《李敖论五四》的文章,格外令人印象深刻。中学历史课本讲五四运动,讲它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讲它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重大意义,讲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前两句其实是很空泛的口号式赞美,后两句倒是提到了这场运动造成的一些很实在的影响和作用。但是除此之外,这场运动还有哪些值得后人思考需要应以为训的?白先勇曾指出,五四运动砸碎了中国文化的一切传统,让新文化新文学陷入了空白的迷惘和危机,这主要是从文化的传承角度而言,而李敖的这篇短文,又给我们提供了另一新的视觉——从文化和政治的关系——去评估这场运动。

李敖认为,五四离开了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而成了一条岔路,因为自1917起胡适、陈独秀等人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其愿望是“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但是五四把这场单纯的非政治的文化运动,转变成了政治运动,从新文化运动主张个人解放思想自由的自由主义初衷,走上了集体主义的政党之路。接下来三十年里,经历内忧外患,两岸对峙,最后李敖一声沉重的长叹,“中国站起来了,可是中国人却垮了”。文化垮了,思想垮了,成了没有灵魂的政治傀儡,成了唯利是图的愚昧“良”民,如李敖所言,“在上者专政、在下者混沌”,虽看似一片繁荣不再贫穷,但纵使成了第二经济强国,心灵的空虚,要用什么来填补?

在一篇《恶心到教育去了》的文章里,李敖痛斥国民党把“国父遗教”列入学校必修,指定“三民主义”入学必考,让政治混入学术,严重污染了学校教育的空气。想到七八年前,啃着一本本小册子,死记硬背着一段段邓小平理论,为了应付高考里的那门政治,现在还记得的大概就只有那个很烂的分数了。再想到北大里还有个马院,实有种一丘之貉的似曾相识。历史有这样的相似和重复,为何?也许可从中国封建社会里儒教和政治的关系中,窥见些些。儒家的四书五经,既是古时学堂里的经典课本、科举时的必读之书,也是帝王人臣治国治世的重要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干涉学术,区分正统不正统的思想,学术依附政权,为当政者提供理论支撑。二十世纪前五十年里的中国革命,推翻了儒教主导的政治文化,但却好像保留了政(治)教(育)结合的遗病,这是不是也是巴金老人家在随想录里常常提醒的封建残毒,也许是吧。让政治远离学术,还教育和学术一个干净自由的环境,这也该是实现现代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吧。

李敖是一位狂傲不羁的大师,傲气十足,却决不孤傲而独善其身。《李敖智慧书》里有一篇《“自立早报”的无知》,该报的一篇分析报道,颠倒二战时波茨坦会议和开罗会议的前后顺序,混淆历史至“中、英、美、苏、日等五国共同发表‘波茨坦宣言’”,对这些连中学历史水平都不及的低级错误,李敖先生进行了详细的指正。这份台湾报纸的无知,令人汗然,对这种浅薄之如此的无知可笑,李敖大师不是冷笑的瞥过,而孜孜写成该文,指点错误,提出更正,为免年轻读者受之误导,这颗育人育民的戚戚之心,令人敬仰。真是:愚人太多,李敖大师太辛苦!

No Comments ye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XHTML: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