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硝烟下的书和书店

January 9, 2012 on 1:11 pm | In 命题做文 | No Comments

势不可挡的电子书

2011年,电子出版的发展势头如洪水猛兽:一月,电子书在美国总图书销售中占据的份额达到23.5%;二月,大型连锁书商Barnes & Noble宣布其网站卖出的电子书数量是纸质书的两倍;五月,Amazon宣布Kindle电子书的销量超过了平装本和精装本的总和;十月,《华尔街日报》设立电子书畅销榜;此外,英语图书里首度有了专门颁发给电子书的“出版创新奖”,亦分虚构、非虚构、童书、参考书和漫画五类。

Amazon继续以赔钱赚吆喝的方式推出新款Kindle Fire,引起新一轮抢购狂潮,据说它的售价甚至低于硬件成本。针锋相对的Barnes & Noble也于岁末推出了Nook平板电脑,加入与iPad、Kindle Fire争夺市场的行列。

另一方面,电子借阅得到推广和普及,众多学校和公共图书馆加入美国OverDrive公司提供的服务,用户只需凭借书卡就可将电子书、有声书等各类电子读物下载到iPad、iPhone、Android、Sony Reader、Kindle(仅限美国)等设备上浏览听读,到期后自动失效。同时,Amazon也开设了Kindle图书馆,目前优先会员一次可免费借阅一本,期限为一个月。但对于这种允许零售商亏本分发有偿内容的模式的合理性,不少出版社持质疑态度,所以暂时,兰登书屋、企鹅出版集团等美国六大出版公司中尚无一家参与此项目。

纸质书的反击

电子书便携(一台掌上阅读器可以容纳数千本图书)、快速(随时随地联网就可购买)的优点,也许正好符合了这个高速运转、万事讲究效率的社会的需求,它对纸质书构成的冲击可想而知。但诚如美国作家Sarah Shun-lien Bynum所言,数字时代当我们讨论书时,常常忽略“书是实实在在的物品”这个事实。一本书,除了文字内容以外,有大小、重量,平装精装,用纸有区别,有不同版本、不同封面。因此,当越来越多读者被电子书的便利所吸引时,美国出版商决定在传统印刷书籍的包装上下功夫,以毛边、彩色的卷首或卷尾空页、高质量的纸张、精美的封皮等各种特色推动装帧设计的创意,突出纸质书的实体之美和拥有的快乐,不止在于阅读而已。

例如美国版的《1Q84》,封面外包了一层透明的封皮,露出女孩瞪视的双眸,分外引人瞩目。史蒂芬·金的新作《11/22/63》,不但书封做得格外精致,作为小说,里面还罕见的附上了照片。凭《终结的意义》荣获今年布克奖的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在获奖感言里也特别提到纸质书要抵抗电子书的挑战,必须注重外表的美观。把书做得漂亮,才会让人觉得值得购买和收藏。

书店的危机与转机

随着读者纷而转向电子阅读,实体书店的维艰处境和濒危命运进一步成为热议的话题。年初,美国首屈一指的大型连锁书店Borders破产倒闭,引来一片哀声,仿佛昭示书店的末日即将来临,可也有人指出,连锁书店的职能理念和独立书店不尽相同,Borders的倒下,对独立书店而言或是契机而非不详的预兆,它留下的市场空白可能为独立书店提供更多生存空间。《电子情书》里的故事也许会逆转,街角的小书店将重新回来。

著名的文学经纪人Andrew Wylie针对美国读者和书店的境况,不无乐观的表示,独立书店不会死,因为人们想要让它存活下来。他自己每个周末都会去附近的一家独立书店买几本书,“因为我想让这家店能一直开下去。”

Andrew Wylie的观点在两家从濒临倒闭到转现生机的书店身上得到最好的证明。位于纽约下东区的圣马克书店(St. Mark’s Bookshop)已有三十余年历史,它地处学生、学者和艺术工作者聚集的社区,以经营文化理论、绘图设计、诗歌、电影研究和外国及本地的期刊杂志为主。2011年8月,经营状况跌至低谷的书店在网上发出“救救圣马克书店”的请愿,两个月内光顾的客人骤增,书店营业额显著上升。10月,当店铺的业主联合学院拒绝了书店希望减租的请求后,当地居民提出抗议,其中一条便是将抵制新招入的商家,后经协商,校方终于同意降租,并免除了之前所欠的部分租金,学校也将协助书店修正商业企划。

为双方进行协调的曼哈顿区主席Scott M. Stringer说,他之所以插手干预此事是因为这家自1977年开业以来的书店对当地的文化生活意义重大。“当一家独立书店歇业时,我们一部分的生活也跟着消失了。在我所住的上西区,当莎士比亚书店(Shakespear and Company)歇业时,西区居民失去了某些他们无法找回的东西。”

另一家绝处逢生的书店是新罕布什尔州的河流书店(RiverRun Bookstore)。因不堪承受高额的租金和资金周转问题,位于Portsmouth小镇闹市区的这家书店原本决定于年底停止再续租约。消息传开后,书店很快收到当地居民以投资形式的近六万美元捐助,并顺利觅得一处租金较低的场所。搬迁时,上百名志愿者前往书店,将数百箱书搬至临时的仓库,而这仓库也是新业主免费提供的。

从货比三家到责任消费

除了网络书店的挤压和电子书的冲击外,威胁独立书店生存的还有人们的消费习惯。据调查,美国有39%在Amazon买书的顾客承认先曾在书店浏览过书再上网购买。这种把书店当展示厅的做法令业者无奈而愤慨。2011年夏,哈佛书店不得不在店内贴出告示:“在这儿找到,在这儿购买,让我们能继续留在这儿(Find it here, buy it here, keep us here)”。可年底,Amazon网站公然推出一项促销,用户用智能手机的价格比较程序在实体店拍摄一件商品即可获得五美元礼券。此举大大激怒了包括独立书店在内的所有实体零售商,波特兰市鲍威尔书店(Powell’s Books)的一名职员在脸书上发起了“占领Amazon”的倡议。或许部分因为这种反作用,新年过后,多家书店都表示今年的节日销售情况比往年出奇好转。

1999年,西雅图声势浩大的反全球化示威活动,迫使矛头所指的星巴克开始逐步采购公平贸易的咖啡。虽然以此为原料的一杯咖啡在价格上略有提高,但第三世界国家的咖啡种植者能因此获得更合理的收益,而不是在自由市场的竞争中被无限压榨,这是全球化浪潮下责任消费的核心。

英美图书市场不像欧洲大陆的德国法国,没有明确的折扣限制规定。据河流书店的店主透露,美国Amazon上一本书的售价有时甚至低于独立书店的进价,加上其他运营成本,在价格上独立书店处于永远的劣势,可它具有网络书店不可替代的功能。最明显的,网络书店不可能举办现场的作者朗读和签售,而更重要的是,垄断的网络书店在某种意义上也垄断了阅读趣味,塑造单一的主流,最终将损害文学的多样性。相反,根据当地居民需要和店主的不同偏好而存在的独立书店,在书籍挑选及推荐上各有侧重和差异,能更好的关照和促进文学创作的丰富多元。从这个角度而言,多花几块钱去书店买书,背后包含的是维护健康的文化环境的责任。

(for 《上海壹周》)

No Comments ye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XHTML: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