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人性探索

May 9, 2006 on 10:45 am | In 书斋札记 | 1 Comment

白先勇先生说,中国的《红楼梦》和俄国陀氏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分别代表了佛教和基督教的悲悯。坚持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终于第一遍完整的拜读了这本陀斯妥耶夫斯基晚期也是其巅峰的大部头之作《卡拉马佐夫兄弟》,基本还只是处于了解故事大概的阶段。小说以俄国一桩真实的弑父案为总线索,卡拉马佐夫一家里,其父亲是一个暴发户,自私贪婪,沉溺女色,生活糜烂,他有三个儿子,依次分别为米卡、伊凡、阿辽沙,还有一个最小的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老卡拉马佐夫对自己儿子的养育不闻不问,只顾自己的花天酒地,甚至和长子米卡为了一个女人争风吃醋。因为女人和钱财的缘故,米卡对其父恨之入骨,常常扬言要杀了父亲。当有一天,老卡拉马佐夫真的被发现遇害于家中时,米卡理所当然的被警方当作第一嫌疑犯而逮捕,各种不利的证据指控,都证明米卡是凶手,可实际上,真正的弑父者其实是受了伊凡“既然没有上帝,则什么都可以做”之鼓动的斯麦尔佳科夫。小说里其他的人物时而神经兮兮时而歇斯底里,很多激烈而神经质的演说对话,让人读着读着就感觉肾上腺素在不断的上升,用两个月时间慢慢消化,是很必要的。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太丰富太厚重的书,就像红楼梦,再多的红学也说之不完道之不尽。在第一遍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时,暂且写一点对这三个兄弟的感想。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卡式三兄弟,三个形象,很集中很鲜明的代表了三个时空里的人物,老大米卡,脾气暴躁,和父亲的关系恶劣,喝酒玩乐,寄望母亲留下的遗产,不够诚实,有些怯懦,冲动时常常动武,但心地并不算邪恶,所以他虽殴打过父亲,虽口口声声扬言要为了钱杀人,但最后没有行动。他有一些善良的天性,也有人性的弱点,在现实生活缺钱的压力下,他常常丧失自我,变成了他人眼中的狂暴之徒,这样的米卡,也许正是当时俄国很多生活在农村的民众的一个性格写照;老二伊凡是个冷静的智者和无神论者,在某些意义上,他象征着上升的资产阶级,头脑理智,性格冷酷而自私,对父兄之间的矛盾听之任之,既然不相信上帝,所以认为人人可以为所欲为;第三个儿子,阿辽沙,是纯洁、善良和天使的化身,他曾入修道院当见习修士,追求美好的世界,对身边的人充满宽厚的爱和包容,一直试图调和米卡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冲突,对哥哥米卡的弑父案,虽然没有实质的证据,但一种直觉上的信念,坚信米卡的无罪,阿辽沙的形象,是对将来完美人性的一种憧憬和期望。

虽然《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主故事是一件凶残的弑父案,但美好和爱与之随形,虽然最后米卡依然被判了有罪,将流放西伯利亚,但在这场事故里经历了苦难的米卡,心灵受到了洗礼,变成一个温和的人。而阿辽沙将遵从修道院已故的卓西马长老的遗言,走入人间,在他和村里的小男孩们告别的那刻,所有的小孩拉着手,欢呼着“永远这样,一辈子手拉着手!乌拉,卡拉马佐夫!”,如此温暖而美好的场景,让人早已忘了弑父的血腥和冤案的不公。

1 Commen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1. 這人哪來的那麼多看書看電影的時間?你的職業不錯,說出來,我以後也找一份這樣的工作。

    Comment by Shakira — May 10, 2006 5:13 am GMT-0700 #

Leave a comment

XHTML: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