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之《也是亚当,也是夏娃》
May 19, 2006 on 6:43 pm | In 书斋札记 | Comments Off on 何必之《也是亚当,也是夏娃》严歌苓的小说,揉合了文学的离奇和生活的真实,《也是亚当,也是夏娃》这个中篇也不例外。一个在美国念博士的中国女人伊娃,被中国老公抛弃,离婚后,为了生活费,接下了一笔和一个叫亚当的美国男人的生意。亚当是一个gay,为了有一个自己的孩子,他想借腹生子。没有不良遗传基因没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伊娃在众多候选中被相中,价钱是五万美金。这对男女甚至不需要正常的性途径,一支针管,就造成了一个生命。本来这场交换在孩子出世后就可以两清的,谁料,生下来的女孩菲比因为一场高烧,几乎丧失了所有感官的知觉,而且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任何一点小小的感染或过敏,就会夺取她脆弱的生命。在一个冷漠得连做爱时都会说“请”说“谢谢”的人际群体里,因为这个随时可能死亡的小生命,牵出了一段段真实可触的情感交结,让人有了一点绝望后的温暖。
小说里有一段伊娃对亚当生气的质问,最恰当的概括了整个故事里荒谬的现实,“在这个非婚姻里,我们这对非男非女进行了非性交,养出了一个非生命,组成了这个非家庭。就跟我们的非生活一样;喝非咖啡,加非糖非奶,往面包上抹非奶油,所以一切都可以不算数。……非生命转眼间可以被取消,这些还不够?!”读到非咖啡非糖非奶的那几句时,不禁让我联想起曾经在网络上看到的一组照片,其中一幅的标题大致意思是“只有在美国能看到”,照片的内容是一家二层的健身中心,门口两排自动扶梯,上面站在一个肥硕无比的胖子。无论是伊娃的这段质问,还是这张讽刺的照片,都一针见血的揭示出美国社会里荒唐的一面,可也许不只是美国,一些把这个超级大国当作崇拜效仿对象的落后国家,正在重复和续演着这些种种的荒唐。只能说,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只有在自己磕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才会发生作用,只是万一磕死了,那么长再多的教训,也只能留到下一次万物轮回里轮到人的时候去了。
第二遍读《也是亚当,也是夏娃》的时候,发现在接近结尾处,有一段亚当和伊娃的谈话,非常有意思。谈话围绕亚当的一句“它(亚当设计的庭院,小说里他是一个很有名的设计师)会留下来”而展开,触碰到一个人类永恒的话题,即生命的延续和永生,而这也是同性恋的亚当要借腹生子的动机所在吧。谈话从生儿育女转到艺术家留下的艺术品。绝大多数的人通过生育来繁衍后代来延续生命,但这种生命的传承,不是实现永生的唯一形式。亚当和伊娃谈到用音乐实现永生的B.勃格斯坦,谈到米开朗基罗,通过绘画把自己的生命注入后来的一代又一代人,这是艺术家另一种延续生命的形式。忽然间意识到,这段很小不太起眼的对话,也许是整篇小说一个非常关键的所在。小说标题里的亚当和夏娃,所指的是伊甸园里上帝最初制造的那一男一女,不也是人类历经了重重困难生生不息衍生而来的千万个亚当和夏娃吗?在荒谬的现实背后,作者探索的是一种对人类最终极追求的理解和诠释:生命如何延续?人,能否永生?
No Comments yet
Sorry,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