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之上山 上山 爱
March 4, 2005 on 11:05 pm | In 书斋札记 | No Comments昨天装了一个新程序,可以把blog里面的posts都存到电脑里面,既然是要存到电脑里面不如直接写到电脑里面,何必来blog这样一个中转呢?人是害 怕寂寞的,文字也一样,直接写到电脑里面的文字是孤独的是没有外界和声的独吟的文字,而经过了blog的文字,是敞开的是可以接受呼应的,虽然我这个 blog里面的文字鲜有人来读,但就算没有,有假想对象的文字起码不是完全独居的隐士,不是寂寞的独行侠,何况我不止有假想的读者呢?可是网络还是给我一 种不够安全的感觉,万一有一天登陆这个blog时发现里面空空一片,再也找不回曾经的文字,会是一种怎样的痛心;即使现在把它们copy到我的硬盘上,我 也不敢对硬盘有百分百安全的信心,或者我应该更彻底些,把它们打印出来,白纸黑字对我来说也许是最安全的一种保障,安全过我的记忆,可是纸会被雨水打湿融 化,会被烛火燃尽成灰,好像也不是完全安全的,也许本就没有绝对的安全,生活也好,感情也好,甚至生命,每时每刻,永远都是在一种生存与毁灭之间摇摆徘 徊,由生而始,由灭而终,留下的是发生过的痕迹。
上山 上山 爱 是看过的李敖写的第二本书,上一本是北京法源寺,是在大二的时候吧,因为这是一本曾获诺贝尔提名的文学作品,很有轰动效应,但我确信,当时的我一定没有读 懂那本书,所以现在想起来,根本回忆出清晰的情节来,完全是混沌的状态。想到这本书的提名诺贝尔,记得当时英语课上一个老师还煞有介事的和我们分析提名的 原因,因为这本书的英译本是一个由牛津著名的汉学家们和英语翻译家们组成的团队共同完成的,所以在语言的准确性文化表达的深刻性上是几乎完美的,而由此得 出的另一个结论是,为什么大陆的作家永远和诺贝尔擦肩,是因为我们的翻译不到家,反映不出作品本身的文化深蕴。听起来确实很有说服力,可是最近看了一个李 敖做嘉宾的访谈类节目,当他问到提名一事的时候,他很轻松一笔带过地说,要获得提名只要有几个到达什么样标准的教授推荐就可以,我记不清具体的几个,可能 是三个,记不清具体的什么,但肯定那个标准不高,可能是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吧,但我记得,他后面一句是,也就是说每个人的作品都有可能被提名。这就说完了, 究竟哪个版本更可信,我想是当事人的版本吧。啰嗦这样一件事并不是要究一个确切的解释,只是从这里让我开始敬佩李敖,关于他的狂语狂为,听到很多,他的狂 妄高傲,他的目空一切,只是一个文人性情的自然流露,是真诚的,而非世俗的,他自称写得最好,却不把世俗的荣誉作为论据,他批评这个攻击那个,也不是为了 哗众取宠的效应。
上山 上山 爱 算是李敖比较新的一个作品吧,在后记里他提到这本书经历了17年,中间被国民党查禁又坐牢,虽然从题目看是一本情爱小说,里面的某些描写把它提升为情色小 说,保守的人贬它是黄色淫秽小说,可从我这个读者来看,这是带着某些自述性的哲理小说,小说的情节很简单,1970年的“我”在7月25日遇见了一个在那 天过20岁生日的学哲学女大学生,他们恋爱了,接下来的六天里,他们进行着男女之间该发生的关于性的一切,接着“我”被捕了,在监狱住了10年,2000 年的7月24日,“我”遇见了一个和30年前长得几乎一样的20岁的女大学生,她是她的女儿,而“我”这一次和她的女儿恋爱了,性爱了。这是一个有点道德 沦丧的乱伦的故事,但故事本身并不是最重的重点,最重的重点在“我”的那些对话和自话中,在“我”对宗教,对爱情,对政治,对社会,对历史,对历史人物, 对国民党,对台独,对一切的论述和阐释中。李敖是一个哲学化的作家,我无法重复里面所有的内容,举例来说,关于俗情的尽和奇情的舍,关于知识分子的职守是反对反对反对反对的论断,关于新女性的强悍和旧 女性的软弱,以及如何才是真的女性,是印象比较深刻的三段,还有太多太多长篇的论述,穿梭在“我”和她的对话中,自然而从容。李敖也是一个语言大师,一个 乱伦的故事,一段似乎只有性爱的感情,在离别的那刻写出了让人动容的爱情,从下半身进化到了精神;还有那些虽看似轻佻却散发出优雅的调情话,实在是 可以作为现在男生的恋爱语句手册。
No Comments ye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