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惨绝人寰到“惨不忍睹”

July 31, 2006 on 12:54 am | In 影音杂陈 | No Comments

这个标题取得太惊耸了,有误导之嫌,哈哈。

第一眼看到这个1971年德法合拍、根据Thomas Mann同名小说威尼斯之死(Der Tod in Venedig)改编的电影时,满脑子充满了问号和怀疑,这样一个讨论美和艺术的短篇小说,怎么可能改编成电影?剧情的故事性弱的几乎可以忽略,除了音乐家von Aschenbach对Tadzio的那份迷恋,但是改成电影,这很有可能被片面或误解的诠释成同性恋或者恋童癖,而小说最根本要表达的其实是以von Aschenbach为代表的艺术家对美、对纯粹美的一种拼命、执著、狂热的追求,甚至不惜徒劳的与最无情的时间抗争,而小说中的美少年Tadzio便是这种Pure Beauty的象征。坦白说,我觉得Death in Venice更像是作者Thomas Mann借短篇小说的外壳、而写的一篇探讨美学理论和艺术家功能的论文。也许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电影圈比较流行名作改编,如果放到今天,实难相信会有导演敢于挑战这样的文艺之文艺片。而最大的问号,自然是小说里Pure Beauty的化身Tadzio的形象,要到哪里去找,可是,影片提供了一个几乎达到完美的视觉形象。

瑞典男孩Bjorn Andresen所流露的那股优雅迷人、自然纯净的纤美气质,将Tadzio身上那种与生俱来、无瑕、却如玻璃般易脆的纯粹之美,演绎的分外到位,洋溢的青春光彩中,又隐隐透着这份美终敌不过时间、可能会瞬间即逝的脆弱。威尼斯之死是Bjorn Andresen的第二部电影,15岁的他,也许根本谈不上什么演技,但导演选中他,也许正是出于他身上那种未经雕琢的天然之美吧。并且,Tadzio这个人物在小说里,更多是作为一个静态的象征,没有心理戏,没有复杂的性格或经历,他就像一座完美的古希腊雕塑,远远的站在那里,勾起音乐家无限的追求和向往,却永远无法将它牢固的掌握在手中。这就是Pure Beauty,每个艺术家终其一生、穷尽所有的天赋和后天努力所期望创造的。

三十五年前的这部电影,今天去看,里面美少年Tadzio依旧美得让人惊艳,更花痴的说,这简直是一种惨绝人寰的美,哈哈。可是,三十五年后,曾经的Andresen,已经步入不惑之年。近照里,深削的两颊,凹陷的眼眶,额头嘴角的岁月留痕,还有看上去显得有些干枯的头发,虽然不至于老到邋遢,但是,昔日的美少年,已经被无情的时间所谋杀而毁尸灭迹了。忽然间,我对von Aschenbach临死前挣扎着伸出双手的绝望产生了一种感同身受的心情,虽然房间里炎热的温度,并没有让我像Aschenbach般,狼狈的任黑色的染发剂顺着额头两鬓流下来。回不去也抓不住的美,只能任它停留在时间轴的那点上,于我们,对它一份永久的记忆已经足够足够了。

No Comments ye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XHTML: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