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人》的众生相
August 2, 2006 on 2:21 am | In 书斋札记 | No Comments乔伊斯 James Joyce,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
尤里斯西 Ulysses,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作;
这两项连到一块,很容易推出一个结果,担心乔伊斯的作品太过艰深难懂,故望而却步。可事实告诉我,并不是所有Joyce的作品都像Ulysses那么可怕,起码他早期的《Dubliners》(都柏林人)还是一本比较容易阅读和理解的小说。确切的说,《都柏林人》是一个短篇作品集,里面收集了乔伊斯从1904年到1907年之间创作的十五个短篇故事,除了最后也是最长的一篇The Dead接近四十页,其他每篇的篇幅大约都在十到二十页左右,从阅读心理上来说,尤其是纯文学性的作品,篇幅短的总还是会比篇幅长的要更容易坚持阅读下去。
在一封给弟弟的信中,乔伊斯提到,《都柏林人》集子里前三篇小说,讲的是他童年的故事,接下来有三篇是他青春期的故事,再后面三篇是关于成年后的自己。这是作者给出的一个信息,不过我比较认同Eco’s Model Author的观点,作品独立于把它写下来的那个人之外,所以无意去从提到的故事里寻找Joyce本人的痕迹。从小说的文本来说,《都柏林人》描述的是生活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这个城市里的各个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包括爱情、婚姻、工作、娱乐、信仰、宗教、政治等等,而从这个短篇集里,已经透露出作者计划用文字构建一个现实的都柏林的创作雄心,或者说《都柏林人》是这项浩大的工程的一个起点,而它最后完成于《尤利西斯》这部巨作。
西方现代小说有两个重要的突破可以归于乔伊斯的贡献:一,将故事的重心移到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描述,二,转入对人物多层面复杂的主观意识的刻画,之后还发展出了意识流文学。在《都柏林人》里,这两大特点非常的鲜明。首先,每篇故事以一个或几个普通的都柏林人为主角,工人、公司职员、或者商人、旅店老板,等等,或写他们一天的经历,或写一段时间里发生的故事,但都没有一个核心情节,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结尾Ending。对习惯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非常迷惑。同时,作者非常注重对人物内心活动的跟踪描述,尤其是对恋人纤细而敏感的心理,刻画得相当细腻传神。乔伊斯的文字功力及其了得,字字珠玑,精妙准确,既有描写时文学色彩很浓很美的语言,也有对话中符合人物身份的个性化口语,而且没有太多生涩拗口或者巨长无比的单词,对我而言,这既是一本很好的学习英语的教科书,同时也让我领略了现代英语文学大师超凡的写作技巧。
Eco在《悠游小说林》的一篇讲稿中,论述过小说和生活的关系。小说在英语里叫作fiction,也就是说它是虚构的,但就小说的写作者来说,它是要用文字建造一个虚构的世界,还是用文字来反映真实的世界,这两者间的关系非常微妙。Eco认为,如果说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座迷宫,那么,像乔伊斯这些伟大的作家,他们的创作其实是在借小说探索和寻求迷宫背后那个真实真理的世界,正如乔伊斯创作Ulysses的宏愿:描绘一幅最最完全的都柏林的图画,以至如果将来有一天,这座城市突然从地球上消失后,人们可以凭借这部小说将它重建。可是,人的心理有一种奇怪的倾向,我们倾向于将小说看成生活,而将生活视为小说。因此,就小说而言,也许越离奇越充满戏剧性的故事,越更容易受到欢迎,相反,越真实越接近我们生活面的故事,却常常遭到冷遇,这不禁让我想起中国近代小说里那部“使人嘴里淡出鸟来”的《海上花列传》来。
No Comments ye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