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圣经——高行健

January 4, 2007 on 6:40 pm | In 书斋札记 | No Comments

“她需要搜寻历史的记忆,你需要遗忘。/ 她需要把犹太人的苦难和日耳曼民族的耻辱都背到自己身上,你需要在她身上去感觉你此时此刻还活着。”

“她”是一个犹太女子,与“你”在香港邂逅重逢,“她” 让“你”把文革的故事写下来成书。这是高行健这本小说的视野。

s1391714.jpg

《一个人的圣经》是高行健继《灵山》后的第二部长篇作品。与《灵山》追寻文化根源、探索个人灵魂精神的散文式风格不同,《一个人的圣经》是一本更写实的小说,故事的中心是文革。延续《灵山》中以人称代替人名的人物结构,“他”和“你”是同一个人的两个时期,“他”,一个活在文革动乱里、没有自“我”的个体,“你”,逃出那个恐怖的国家,在西方的世界里随处游荡。“你”,是小说的回忆者、记录者,“他”,是被回忆、被观察的对象,这种叙事上的距离,是在自己以前读的文革小说里不曾见过的。

关于文革的书,回忆类的作品看得较多,至于小说类,前些时读的几个陈若曦的短篇,对“伤痕文学”的印象很差(也许应该再多读其他人的作品,不该那么早形成偏见),另外去年余华的《兄弟》上部,也讲文革,但总走不出控诉、揭露、牢骚、怨恨的圈子,只在现实的表层兜兜转转,许是之前舆论控制的缘故,能写出点残酷的真相来,已是难得的勇敢,实际是无奈的悲哀。

高行健的《一个人的圣经》,不再停留在告诉读者文革中发生了什么,而以“你”和“他”这样一种叙述关系,用冷峻锐利的文字,来审视和剖析这场运动,既有对历史的深刻认识,也有对人性弱点的深入考察,最重要的是,小说通过这场回忆,来达到对个人内心的省视和反思,如题目所标示的,这是一本《一个人的圣经》。渺小的个人,在历史大浪中只是一粒不起眼的尘埃,一个被利用的工具,但是,个体人格的独立、自由、尊严,即使再微小,却也是不可被外界强盗霸占和摧毁的。也许这才是文革给中国人留下的最大教训,放弃脱离群体意志,寻求独立的自我人格,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这也是高行健一再坚持的“没有主义”的观点,无论在文学创作上,还是其他领域里。可惜这个教训中国人学的不深,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八九年的六四悲剧是一个明证。小说最后有一个简短的章节影射了这次事件。

和一般的文革作品不同,《一个人的圣经》里的主人公“他”不是一个文革中纯粹的受害者,虽然他半夜偷偷烧稿、被下放五七干校改造,而他的父亲还是一个没戴帽子的右派,但是,正是为了要掩盖档案中父亲这个“污点”,和潜伏的危险,“他”信誓旦旦参加了造反派的队伍,必须拉帮结派,必须掌握权力,必须以坚定、强硬的造反派姿态,把站在自己对面一边的“敌人”彻底斗倒斗死,不让他们有翻身掌权的一日,“他”才能是安全的。所以,小说写这个“他”,不是出于同情,也不是为了批判,而是客观的呈现出一个矛盾的小人物,在躲不开的运动中如何自保和苟活。独特的叙事视角,在高行健“冷的文学”下,产生一股严肃、沉静的力量,是其他同类(文革题材)作品中鲜见的。而在“他”作为一个个体的故事以外,小说对中共政治和毛的批判非常直接辛辣,却没有流于情绪化的发泄,这是高行健语言的克制。

小说故事的主心是写文革,但是在“你”回忆和撰写“他”的过程中,作者又衍生出对纯文学写作理论的探讨,继而更延伸到艺术革命的讨论上,还有对普遍人性禅学、道学上的阐释,都使《一个人的圣经》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现实主义小说的囿围,将文本内容提升到一个哲学的高度。虽然在纯文学的方面,《灵山》可分析的要素更多,但是从历史、现实的角度,《一个人的圣经》,也许更值得普通读者,特别是中国人读一读。

n20001012_pic2_27798.jpg

No Comments ye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XHTML: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