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图(王祯和)
January 17, 2007 on 1:44 am | In 书斋札记 | No Comments王祯和,台湾乡土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台大外文系毕业,大学期间曾在白先勇等人编的《现代文学》上发表文章。《美人图》属于他中(后)期的作品,完成于1981年,也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朋友推荐给我,读完觉得很是有趣,语言非常生活化、口语化,习惯上,我觉得这类的小说可以归为文学性小说中的大众化/亲民类作品,一区别于类型化的通俗小说Pop Fiction(其语言、内容无太多或不具文学解读的空间),二不同于内容、语言艰深难读的纯文学类小说(特别是很多现代/后现代小说),而这类大众化文学小说又多以写实/现实主义的风格为主,这里似乎出来一个问题,现代/后现代小说大多是抛弃写实路线的,而倾诉于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荒诞主义、存在主义、结构/解构主义等等,于是,文学小说和通俗小说的分化日渐严重,两者越来越难兼容的关系,颇有点似艺术(Art)里,曲高和寡的纯艺术与为大众消费的商业/流行艺术的极端分裂,至于原因何在,Gombrich在《艺术的故事》一书中作过部分的浅析,这里先暂且打住。
回头来说王祯和的《美人图》,小说分为两章节,通过在台北一家航空公司做小工的青年小林的眼睛,描绘出航空公司里一幅崇洋媚外、虚伪势利、唯利是图的各层职员的卑劣群像,每一章节的故事也可以相对独立成篇。第一章里,故事的矛盾是小林要为农村家中准备结婚的二哥筹钱的困境,由此带出另外一个和小林既有着相同背景、又是小林性格对立面的人物——小郭,也是从农村来到台北打工,但头脑比小林机伶得多,靠着几句半吊子的日语,在旅行社接陪日本游客,很会发掘赚钱的门路。相比之下,小林性格老实淳朴,在公司常常受人欺负,被人呼来喝去不敢吭声,还要在夜校为考文凭刻苦读书。
第二章的故事发生在中美建交之际,台湾社会纷纷抗议,小林打工的航空公司也组织了一次“致卡特总统的信”的众人签名运动,从中暴露出公司里那些已经移民或正在申请移民的媚外职员的不同反应,后因签名运动并未被记者报道,悄然无声,于是这一摞签了名的信也失去了作用,没有寄给卡特,倒是直接进了垃圾桶。中间还加入了小邝为职员老张打抱不平的插曲,揭露公司高层以权欺人的恶劣行径。
《美人图》是一部非常典型的讽刺小说,作者曾对标题做过说明,“美人”,这里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外貌美丽的人,而是一群“向往美国的人”,另一方面,“美”又与“丑”形成对比,对那些人丑陋的内心形成反讽。这番说明虽然非常清晰,但是《美人图》这一标题的双关反讽,是巧妙还是略有蹩脚,或许值得探讨。小说的语言辛辣诙谐,谑而不虐,对讽刺的对象多为热讽,而非冷嘲,语言尖锐但不刻薄,有一种生活的谐趣,但是有些名字的谐音,象P.U.T公司变成流鼻涕公司、T.P.顾叫成踢屁股,Dorothy翻成倒垃圾,会不会让人觉得油气太重,恐怕会有争议,个人观点,既然小说面向的是大众,这类俗文字,倒给文章添了几分调皮的乐趣。此外,对话中台语、粤语方言的运用,也使小说读来更亲切活泼。而个人最喜欢的,是老父来台北找小林、催问筹钱的事,父子俩在路边小饭馆吃饭的那一场,对老父亲的刻画中一种悲悯的微讽,格外动人。
读王祯和的讽刺语言,不由想起台湾当代畅销作家侯文詠来,也许可以作为研究台湾现代文学中讽刺小说发展的一条线索。侯的小说,像《离岛医生》、《淘气故事集》、和社会写实长篇《白色巨塔》,也都有很大程度的讽刺喜剧的味道。但是,侯文詠的语言比起王祯和热辣辣的嘲讽,就显得更加温和而宽厚。虽然王祯和在语言上已经做到了很好的控制,嬉笑调侃,而不滥情宣泄,但是,讽刺的锋芒仍是显而毕露的,而侯文詠则将这股集中在芒尖的讽刺力消散开去,轻淡中化成一出出滑稽的闹剧,个人觉得,这样的语言成熟度更高,产生的喜剧张力也更强、更灵动流转。
No Comments ye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