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址(李锐)
January 20, 2007 on 12:20 am | In 书斋札记 | No Comments《旧址》的创作时间介于《厚土》与《无风之树》之间,也是李锐个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故事讲一个大家族的盛衰兴亡。小说虚构了一座以产井盐而著称的内陆城市——银城,李氏一家是当地的望族,拥有很大的井盐产业——九思堂。故事从二十年代银城发生的农民暴动写起,写抗战中地下党在银城的活动,写内战中银城将军的溃败,写五十年代镇压反革命运动李氏一族灭门的惨状,一直写到七十年代文革中李家活在银城的最后一个女人和一个男孩的惨死,五十年的风风雨雨,最后留下的是一块“古槐双坊”的旧址,成为银城旅游的一景。
大家族兴衰的故事常常给人一种恢宏的气势,《旧址》也不例外,行文间饱含着沉痛的感情,令人动容。不过《旧址》的篇幅却不长,不到三百页,可见作者语言精炼的力量。小说对李氏一家的遭遇与命运的态度,不是谴责、控诉,也不是平反,而是对生命在历史洪流中的卑微渺小、对个体沦为历史践踏的工具所感到的无尽的悲哀,所以,整部小说给人的感觉满是透骨的苍凉与荒芜,故事里的人一个个的死掉,即使到最后,李京生终于在美国与自己的姑姑骨肉团聚、两人在抱头痛哭之后,已患老年痴呆的李紫云,只是调好闹钟等着电视里那个自己喜欢的老先生主持人出现,幻灭和醒悟之间,一个最是残酷的结局。
《厚土》和《无风之树》给人强烈的黄土地印象,深厚的农民文化,而《旧址》描述的对象李家,代表的则是旧中国小县城里的一种地方商业文化,传统里的“儒商”,将两者综合观之,可感受到李锐小说里一种固守的中国情结,不仅反映在语言风格上(汉语的白话,没有西方翻译语言的痕迹),更体现在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中。以《旧址》中李紫痕为例,身为李家三公的长女,七岁时父母双亡,独自担起养育弟妹的责任,为了使弟妹能够继续念书,不惜自毁容貌、信佛吃斋、终身不嫁、留守家中。得知弟弟加入地下党以后,一种血缘同源的驱使,也毅然决定入党,将自己的命运与弟弟系于一线,成为了银城第一名女地下党员。镇压反革命中,李家的男人全被枪毙后,又是她,不离不弃已经破败不成家的家,并担负起抚养长房留下的唯一一个男婴的责任,直到死于文革中。这个独特女子身上表现出的,不止是一种原始、坚韧的母性,也是中国女性在传统礼教下一种自觉的隐忍,这种隐忍,从现代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是极度可悲的,但是,小说在描写李紫痕这个人物的时候,对她,除了浓浓的悲怜以外,也有几分隐隐的敬畏。
《旧址》的故事诚然荡气回肠,但语言上的火候仍是有些不足,比较流于一般通俗小说的风格,缺乏《厚土》里那种鲜明醒目的颜色,和刻骨入目、力透纸背的份量,无法给人读者一种文字本身的冲击力,也可能是自己的阅读要求比较高吧。
附:看了墨西哥导演Inarritu的另外两个电影,Love’s a Bitch《爱情是狗娘》和 21 Grams《21克》,还是逃不出那个大多数的定律,一个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总是最好的。
Love’s a Bitch 的结构和Babel类似,一次突发的事件,牵扯到三个方面的人,追溯或者发展出他们各自不同的故事,三个都和爱情有关的故事,却都是被诅咒的爱情,欺骗、背叛、怨恨、自弃、抛妻弃子、家庭破碎、乞求宽恕、占有欲、性、暴力 …… 几处电子音乐与画面的搭配,颇有MTV的味道,不知是否和导演以前曾从事音乐方面的职业有关。两个半小时的电影,虽然有些长,但内容仍算紧实饱满,感情也很充沛。相对而言,21 Grams 的情节就较为单薄无聊,即使有Sean Penn 和Naomi Watts 这两位自己很喜欢的影星担纲,仍看得我昏昏欲睡。
21 Grams 虽然也是讲述三个人的故事,但实际上,故事的主线非常清楚,只不过导演采用了一种破碎影像的叙事手法,并且将这种前后场景倒错、穿插的手法发挥到极致,来集中观众的注意力,但故事本身,其实毫无新意可言。车祸、逃逸、身亡、器官移植,失去丈夫的妻子,爱上装了自己丈夫心脏的男人,要为死去的家人复仇,这情节也太老套了。导演高超的故事组织能力,只让人感觉是多余的炫弄技巧。
No Comments ye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