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游杂记(朱自清)

March 5, 2007 on 12:18 pm | In 书斋札记 | No Comments

在图书馆借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开明书店出版的这本朱自清《欧游杂记》,薄薄的百来页,纸张早已泛出岁月的黄迹,有些发脆,但不是太厉害,阅读时仍须小心翼翼才行。繁体的直排本,与今日整齐划一的电脑排版相比,当时的活字印刷,恍若散发着几分古朴的生命。这本小书里一共有十篇文章,记述作者1932年5月到6月间在欧洲五国(意荷法德瑞士)的游踪,有几篇不禁让人想起中学课本里的游记范文,比如写威尼斯的一篇,以圣马可方场为中心,先写东边的圣马可教堂,再写紧接着教堂的公爷府,写完建筑,写方场边运河上场的夜曲和“刚朵拉”,然后再沿着方场向东的一处公园,这样概述,像不像中学语文课上分析游记写作结构和顺序的练习呢?

在十篇游记散文里,特别喜欢写瑞士的一文,隽永富饶的语言,引人入胜之至,使得我昨晚到了午夜时分依旧读得津津有味不忍释手,与其他几篇略有不同,《瑞士》一文几乎是纯粹描写自然风景,开篇第一句话就是“瑞士有‘欧洲的公园’之称”,跟着作者的脚步,从瑞士中部出发,坐火车逛山游湖,所到之处,如画的美景尽收朱先生笔下,风姿各异,美得迥异不同,忽然间发现,原来文字也是可以用来画画的。

《欧游杂记》语言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句子结构都非常简单短洁,可能也是因为如作者序中所言,“用意是在写些游记给中学生看”,对照当代汉语文学作品里,逻辑关系层层繁复、或修饰语重重堆砌的某种句式变化的趋势,这种由简单句长长短短错落有致组成的文章,读起来更有一番清新自然的优雅和从容。

与“以科学为本”的A同学讨论,数字照相的发展,是不是导致了我们在文字记录能力上的退化?A同学却认为,既然有了精确的复制景色的照相术,何需这些游记,应该被淘汰。究竟是照片视像的存在,使我们不再需要文字,还是语言能力的退化,使我们越来越多求助和依赖图像来重建沿途的风景?抑或,只是我们让镜头取代了双目,来观察周遭的一切?

cn10055474.jpg

No Comments ye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XHTML: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