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俱乐部(施叔青)
April 10, 2007 on 1:41 am | In 书斋札记 | No Comments《维多利亚俱乐部》是施叔青《香港三部曲》的前身,讲述香港殖民地身份象征的维多利亚俱乐部内部一桩采购主任和经理串通、以次货代替好货、向供应商收取回扣的商业罪案,结构上和王祯和的《玫瑰玫瑰我爱你》很为相似,叙事时间集中于高等法院聆讯案件的几个小时过程,中间用插叙的手法,把案件涉及人物的故事一一完整起来,案件本身只是叙事的一个开端,透过案件,折射出香港司法运作的黑暗面和殖民者的贪婪,进一步揭示了商业社会下人被物化的精神/心灵危机。
主角徐槐,五十年代从大陆逃难到香港来的上海人,一步步在香港这个名利场上、不惜一切拥有了自己想要的物质,最后成了殖民者的牺牲品,面临牢狱之灾,而告密者岑灼,一个曾经积极投身“反资反殖”运动的热血青年,向廉政公署检举的动机究为何在,也许更值得人思索。没有试图去塑造或界定分明的黑与白,将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安排在无奈而可悲的灰色地带,从而将小说提升到探讨人的普遍生存状态的一个广泛层面,这是《维多利亚俱乐部》较为成功的地方。而小说中负责审理徐槐案件的大法官黄威廉,三代的家族历史,唤起了施叔青向香港殖民地一百五十年历史更深层的探究和追索,完成了后来的《香港三部曲》。
《两个芙烈达·卡萝》是施叔青的一本旅行笔记/小说,标题取自墨西哥女画家Frida Kahlo一幅著名的自画像 Two Fridas。
从澳洲飞到欧洲,从荷兰、西班牙,来到卡夫卡的故乡布拉格,马不停歇的旅程,不时唤起“我”对这位墨西哥女画家的联想与回忆,于是,隔着大西洋,“我”与已故的Frida展开了一场关于文化、艺术、殖民/后殖民的对话。曾经就读纽约市立大学、攻读西方戏剧的施叔青,毕业后,回到台湾从事歌仔戏、平剧等中国传统戏剧的研究,这一从西方到东方的转变,在这本旅行小说中也有提及。施叔青从一个台湾人的角度,反思在西方文化强势进攻下,如何确立中华文化的自我认同,文字非常感性,颇值得一读。
《回家,真好》是施叔青另外一本散文集,副标题“原乡的变调”,虽然看似仍在围绕寻根认同的话题,不过实际上收入的文章主题多样纷杂,涉及亲情、创作、旅行、艺术、文化流行各个方面,其中有几篇,描述九七前香港人对回归的恐惧,对中共承诺的失望,言语间强烈的情绪,是预见,还是成见,也许两者皆有吧。
No Comments yet »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Powered by WordPress with theme based on Pool theme design by Borja Fernandez.
Entries and comments feeds.
Valid XHTML and CSS. ^Top^